在東南亞一些國家中,華人所占的比例非常高,尤其是新加坡,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是華人,他們基本都是福建和廣東一帶移民的後裔。這些移居海外的華人,展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堅韌的特性,在新加坡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不可否認,老一輩的華人都有鞋堅定的愛國信念,抗戰期間,南洋華僑們不僅捐款捐物支援戰爭,而且還有數以萬計的南洋華僑歸國參戰,當時的戰鬥力飛行員中華僑人數占到了總人數的四分之三。因此,孫中山先生在評價中國民主革命中華僑的地位和作用時,曾讚譽「華僑乃革命之母」。已故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祖籍廣東梅州大埔縣,同樣是華人之後,但他對祖國的情感要淡很多。

1965年,新加坡剛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中華總商會就曾遊說李光耀,希望能將華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但被李光耀一口回絕。李光耀曾經說過:「老一輩確實有這種浪漫的情懷,他們把寄錢回國視為自己的某種義務。所以陳嘉庚回去建了學校。這是所有華人移民者的夢想:我要好好發展,然後幫助我的親人。」李光耀並不否認自己是華人,但他堅決不認為自己是來自大陸的華人,對於李光耀而言,新加坡人這個身份才是其真正的標籤。

有一次李光耀回國,有位中國學者送給他一份當地的大族譜,上面記載著他家六代以前的一位祖先是廣西總督,他的曾祖父到新加坡發展,功成名就回國後捐了個官,還給自己建了一所大宅院,畫像至今仍保留在宅子裡。曾經有大埔縣的同鄉聯繫李光耀,希望他可以回來參觀,出資修繕一下祖宅,但通通被李光耀拒絕。他說:「因為我不是中國人,我是新加坡人,我是不會回去參觀的……我對我的祖籍不保佑任何浪漫的想法。」

有一次李光耀在接受採訪時,記者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隨著中國日漸強大,新加坡的年輕人們總會越來越關注中國的。」李光耀自然聽出了記者的言外之意,他回答說:「我們已經不一樣了,已經無法融合,回歸祖國是個不切實際的幻想。」
李光耀認為,雖然大家都是華人,但新加坡的年輕人接受的是西方教育,生活觀念和心態已經與中國人截然不同,幾乎再也無法融合到一起。另外在李光耀看來,新加坡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如今已經成為已開發國家,憑藉著馬六甲海峽這個地理優勢,新加坡必定能夠保持繁榮,因此回歸祖國這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必須要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