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里村歷史上因人才輩出,故有「文化之里」美譽。文里建村於南宋,明正德年間,鄉人楊典、楊瑋兄弟相繼中了進士,正德皇帝知其鄉僅三百餘人,有兩人登科,贊曰:「兄弟連登科甲,堪稱文里」。自此,該地遂改稱「文里」。

楊榮文曾說:「沒有過去的記憶就沒有未來」。2004年,楊榮文回鄉拜謁先祖,整好是祖鄉潮安庵埠文里的楊氏祠堂建好,楊榮文帶著四個孩子出席了開幕式。此後,每隔三四年,他常回去祭祖。
據當地人介紹,楊氏宗祠里的「永思堂」牌匾,就是由楊榮文本人捐贈的。
今天的潮州市潮安區庵埠鎮外文村,有一座楊氏家廟,庵埠楊氏楊嵐系的大宗祠,祠堂是三進建築,兩旁帶火巷和從屋,並配後包從屋,並於祠前兩旁築高牆,即成一處半封閉式的大埕。「永思堂」 三字,原本是清康熙狀元南京人胡任輿所書,土改時被毀。
楊嵐,系南宋大理學家「龜山先生」楊時的裔孫,公元1183年,由福建莆田遷入潮汕,最初是落地揭陽的北洋,後再遷居庵埠鎮文里村(舊稱「同邑龍溪都雞母塢西隴村」),開基創業,繁育後代。


庵埠楊氏家廟
楊榮文:不知道過去,就沒有未來!
楊榮文曾對祖籍記憶的歷史,有一個經典的詮釋:「如果整個部落對過去太執著,那就沒有未來;然而,如果它完全不知道過去,那同樣也沒有未來。因此兩者之間,一定要對記憶有平衡和新穎鮮活的處理方式。」
如果把楊榮文的話,定義於家族企業文化層面,也具有深刻意義。一個家族企業,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根,不知道家族的過去,就無法樹立起企業家精神、價值觀,企業文化也失去靈魂;同理,假如太沉湎於過去,未來旅途可能會變得狹隘,也失去創新活力,同樣也難有更寬廣的未來。
今天是網際網路時代,也是全球化、多元化時代,每一個家族企業如果太急於往前探,一味「沖沖沖」,忘了時常往後看,極容易摔跟頭,碰了個「頭破血流」。無家族不企業,勿要忘記過去,傳承家族精神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