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提到這個詞語,你會想到什麼?
失蹤即生死不明,指一個人離開了他居住的地方,沒有音訊,其利害關係人和有關法院不能證明他的存亡。
在各種監控追蹤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想要失蹤似乎成為了一件很難的事情。
可即便如此,相信大多數人依然會對轟動一時的「失蹤」的妻子一案有著很深刻的印象。
共同生活多年的丈夫說妻子「失蹤」了,事實卻是他殺害了妻子並用極其殘忍的手段將妻子碎屍,隨水流衝進化糞池。

雖然很不願意承認,但失蹤,尤其是長時間的失蹤,幾乎就意味著失蹤者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
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新加坡一起13年前的失蹤懸案終於有了新的進展。
遺憾的是,這位「失蹤」者也沒能擺脫這樣的結局。
01. 少女在組屋離奇「失蹤」
這件事發生在13年前。失蹤者名為張瑋凌(Felicia Teo Wei Ling)失蹤當年僅有19歲,就讀於拉薩爾藝術學院一年級。
學習之餘,張瑋凌還在新加坡當地酒吧擔任兼職調酒師,同事都說她很幽默風趣。

2007年6月29日傍晚6點多,張瑋凌從培英街(Bain Street)的家裡出發,當年有報道稱她當時告訴家人她要回學校,也有報道稱她是要到克拉碼頭一帶的酒吧上班,過後前往朋友位於馬林台的組屋。
誰知這次出門,她就再也沒回家。
張瑋凌的家人在發現她失去聯繫後在很多地方遍尋不得她的蹤影,於2007年7月3日報警。
當年的調查技術和設施遠不如今天這麼先進,於是,在張瑋凌離奇失蹤一個月後,她的家人才接到警察局電話。
警方表示:通過調查各處的監控錄像,發現6月30日,也就是張瑋凌失蹤的第二天,她在馬林台出現過。

警方調取的監控畫面顯示:張瑋凌和兩名男子一同走進電梯,但奇怪的是監控只拍到張瑋凌搭電梯進入組屋,但卻沒拍到她離開的畫面。
一個大活人,就這樣憑空消失了。

當時張瑋凌的媽媽知道她有朋友住在馬林台的組屋,卻不清楚畫面里那兩名男子究竟是誰。
後經警方證實,馬林台的那間組屋確實是張瑋凌朋友的家,她當天和朋友一起去參與拉薩爾藝術學院舊校舍的搬遷派對,並且在凌晨2點就離開了公寓。
「派對結束後,她說要去同學的家,便和兩人離開,過後就傳出她消失的消息。」
據朋友描述,張瑋凌當時手裡提著一個奶油色的袋子,裡面裝有她的蘋果筆記本電腦和數位相機。

警方當時接獲報案後,展開了大規模調查。除了監控畫面外,也追蹤了張瑋凌的交通卡、銀行帳戶資料、電郵以及社交媒體平台等。
調取各方證據時,發現張瑋凌發出的最後一個簡訊是6月30日凌晨2時37分,簡訊發給了一名男性友人。
家人排除了張瑋凌主動離家出走的可能性,因為她最近一次取款記錄是6月29日,取款地點是在Bugis,取款金額僅為30新幣,如果是離家出走,不可能只帶這麼一點錢。

而且張瑋凌也絲毫沒有要自殺的跡象。 後經調查發現,張瑋凌曾花了180新幣訂購了2007年8月1日的音樂會門票。
與此同時,她還在聯繫一家廣告公司準備申請實習。

種種跡象都表明了這是一個對未來生活有打算、有安排的人,但突然的失蹤,就好像將她的生活一鍵暫停。
警方找不到張瑋凌的下落,又沒有其他證據指向,只能將案件列為失蹤人口處理。
這麼多年來,這起案件早已成為一件「懸案」。
在張瑋凌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02. 親人朋友從未放棄尋找
乖巧的女兒不見了,張瑋凌的父母簡直急瘋了。召集了約200名親友,在新加坡全島各處張貼海報找人,但卻失望而歸。

害怕張瑋凌是被人騙到馬來西亞,為此,張瑋凌的父母還親自到新山的大街上,拿著女兒的照片到處去問。
但結果還是一場空。

除了寄希望於警察調查與自行尋找,張瑋凌的父母在女兒失蹤後的一、兩個月後,還找到一個叫做「罪案圖書館」(Crime Library Singapore)的組織,請他們協助尋找女兒的下落。
罪案圖書館創始人陳近南回憶道:
「少女的父母和親友在未找上我們之前已經開始不斷搜尋她的下落。當時他們找我們的時候,我只能跟他們說,儘量往好處想,不過也得做好最壞的打算。因為往往我們看過的失蹤案件,結局都不好。」

當時還沒有如此發達的社交媒體,因此罪案圖書館只能依靠傳統媒體,例如在報章刊登尋人啟事。
與此同時,罪案圖書館也出動旗下273名義工在全島各地貼上尋人啟事海報。
陳近南本身也訪問了張瑋凌的多名親朋戚友,嘗試尋找線索,然而還是一無所獲。
「我們的志工每一個人贊助50張海報,在周末的時候到處張貼海報。我們就這樣找了好幾個月。當時沒有像現在,可以通過Facebook重新貼文找人。」

張瑋凌的前男友等人也行動起來,設立了一個名為「尋找Felicia」(find felicia)的部落格,希望能藉助網絡的力量集眾人之力來尋找她。
部落格在張瑋凌失蹤那年的7月和8月更新了四次,張瑋凌的好友紛紛留言並且分享和張瑋凌的合照,不過部落格在2007年8月14日之後就不再更新。
根據當年報道,有人曾在部落格上惡作劇,指張瑋凌因考試不及格不敢回家,連日來頻頻想借酒消愁。
不過,張瑋凌的好友立刻澄清說這是騙局,聯絡號碼也打不通。

張瑋凌的朋友們在不斷尋找線索時,無意間發現有人曾登錄張瑋凌的社交媒體。
發現此事的朋友透露,大家當時都想方設法,希望找出她的下落。
「我時時關注她的社交媒體,看是否能夠找到任何關於她失蹤的線索,結果在同年11月左右,我發現『她』登錄了社交媒體。我也通知了警方。」
這位朋友也提到,張瑋凌的母親當時要他照常生活,雙方隨後也很少聯絡。
今年6月2日,罪案圖書館今年在Facebook上重發張瑋凌的尋人貼文。

張瑋凌的好朋友也在評論區留言:
張瑋凌今年32歲了,13年前,我們的好友結婚前夕,她失蹤了!我們原本說好了要穿同色系的服裝出席婚禮,但是她食言了。

另一好友則留言回覆:
「對,那是我的婚禮,她失蹤的前一晚,我們還有聊天。」
這位好友在留言中說,張瑋凌與她最後的通話內容是說準備出門到馬林百列和朋友一起參加派對。

張瑋凌的好友透露,張瑋凌的母親一直都抱著很大的期望,希望女兒能夠回家,為此連家裡的老房子一直都沒賣,也不曾搬家。
令人痛心的是,隨著案件的偵破,張瑋凌母親期盼女兒回家的這份渺茫的希望,終究還是破滅了。
03. 懸案變命案,真相如此殘忍
根據新加坡警方12月17日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張瑋凌被證實在失蹤當日即遭人殺害。
張瑋凌的遇害地點就是當年監控畫面拍到的,她最後出現的馬林台第19座組屋。
而涉嫌冷血殺害她的,就是監控畫面拍到的跟她一同乘搭電梯上樓的兩名男子:現年35歲的Ahmad Danial Bin Mohamed Rafa'ee和現年32歲的Ragil Putra Setia。

很多人可能會問:既然是這麼明顯的事情,既然罪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為什麼案件卻拖了整整十三年?
警方文告指出,當年張瑋凌失蹤後,警方當年向兩人錄口供時,兩人堅稱張瑋凌在事發的6月30日凌晨時分獨自匆匆離開組屋。
警方搜查了該組屋單位,並調閱了附近的監控畫面,但並未發現足以證明任何犯罪行為的證據,也沒找到兩名嫌犯與張瑋凌失蹤有關的證據,因此將此案列為失蹤案。

事實證明,張瑋凌其實沒有離開過,是這兩個人假口供誤導了警方。
張瑋凌的一位好友也透露,Ragil Putra Setia是張瑋凌的同學,Ahmad Danial Bin Mohamed Rafa'ee則是他的朋友,也畢業於拉薩爾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