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的調查顯示,約六成民眾相信,黃循財是帶領疫後新加坡的最佳領導。(海峽時報)
作者 許耀泉
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自從今年四月獲推選為下一任總理人選之後,國內外不少評論員和觀察家都發表了對他的看法,但在國人眼中,他是最適合領導新加坡的第四代領袖嗎?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新加坡政策研究所星期四(14日)發表的一篇論文,除了研究國人經過兩年冠病疫情之後的狀態,也嘗試回答以上的問題。
政策研究所調查結果顯示,約六成民眾相信,黃循財是帶領疫後新加坡的最佳第四代領導,主要的中英文媒體都如出一轍地在頭條中帶出這點。
頭條近似,內容也大致雷同,但其中一點卻牽動了網民的神經、掐中不少人的痛點。
各家媒體的報道中,都引述了研究的一項發現:
在這六成受訪者當中,有四個群體對黃循財作為我國第四代領導更有信心:教育水平較高(better educated)、對政府的疫情管理較滿意、對生活費上漲較不擔心,以及對與冠病共存接受度較高。
單是第一個群體的描述,就成了引爆點:


「為什麼只提受過更高教育的人?意思是受教育較少的人不是新加坡人嗎?真的那麼厲害,就在來屆大選到後港或阿裕尼競選啦。」

「哇...我不反對政府,但這樣說的意思難道是還有疑慮的人,肯定受教育較少?」

的確,強調這份調查受訪對象的學歷,似乎有點哪壺不開提哪壺的不敏感?但大家只要再往下讀一兩句,就知道研究員為什麼提到受訪者學歷了:
共同撰寫論文的侯民正博士指出,這是個有趣的發現,因為教育水平較高者往往對政策持懷疑態度。
原來是教育水平較高的人士「反常」了,引起研究員的注意。
這句話在多數中英文媒體報道中出現,但到底多少人讀到並加以消化,就不得而知了。

2013年2月,許多新加坡人聚集在芳林公園的演說者角落,表達對人口政策白皮書的擔憂。(新報)
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2013年公布的人口政策白皮書?還記得這份白皮書的人,馬上聯想到的,是不是690萬人口的「恐怖數字」?
新加坡政府當時起草這份白皮書時,花了半年的時間,和超過一萬名國人進行交流收集反饋。
但白皮書一出爐,大家的注意力立刻被裡頭的690萬人口的數字吸走。這其實是政府制定基礎設施的指標,方便有關當局估計要建多少地鐵、房屋、公園等等。
人們做退休財務規劃的時候,也必須按照退休時的每月開銷,計算出多少退休金才足夠,背後的原理是一樣的。
但當時卻有許多人誤以為690萬是政府2030年的人口目標,結果政府要再進一步解釋人口政策時,大家都聽不進去了。
這回,誤以為「教育水平較高對第四代領導更有信心」而引發的後續反應,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
因為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字眼或數字引起意想不到的反應,這樣的情況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
除了新聞人物要多加註意之外,大家或許可以先了解事情的全貌才發表意見,更有助於促進更實質的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