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宣布獨立時,他淚流滿面。
1965年,新成立的馬來西亞做了一件其他國家幾乎從未做過的事情,他自願驅逐了自己土地上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部分,這個被稱為新加坡的360平方英里的島嶼。
對於當時的新加坡人來說,獨立並不值得歡呼雀躍,反而是一種不知所措,他們就像是一個被拋棄的孩子一樣。
究竟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發生了什麼,讓馬來西亞寧願捨棄如此重要的土地?又是什麼原因讓新加坡人不願獨立?
19世紀初,正值大不列顛殖民時代的高峰,英國東印度公司牢牢控制著印度次大陸,並希望擴大其影響範圍。
隨著印度和中國之間的貿易路線變得越來越重要,馬六甲海峽被確定為一個新貿易港口的戰略位置。
1819年1月29日,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雇員史丹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開始管轄該地區。
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在隨後的時間裡,因為船舶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使得新加坡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
隨著新加坡的崛起,以及天生對商業的友好,不對交易徵收稅費,使得許多充滿希望和雄心壯志的移民和附近的當地人,開始湧向這座嶄露頭角的城市。大多數抵達這裡的人是華人,也有少數馬來人和印度人。
多年來,新加坡人口迅速增長,從萊福士建立港口時的約1000人增加到世紀之交的22萬人。進入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因為遠離戰場,新加坡並沒有受到影響。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了該國重要的轉折點。
1942年2月15日,日本占領新加坡,並將之更名為朝南島。這次被占領改變了新加坡人對英國人的態度,他們意識到強大的大英帝國並不能保護這座海島要塞。新加坡人對英國的普遍積極態度開始轉變為反帝國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重新管轄新加坡,但是在全球化的非殖民化的浪潮中,英國選擇從東南亞撤退。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宣告獨立,而作為英國在東南亞中心據點的新加坡則沒有跟隨馬來亞一起獨立,他們從戰前的海峽殖民地被劃分出來,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英國人也在嘗試離開新加坡,試圖以各種形式給予新加坡一定程度的自治權。
1959年,在李光耀等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帶領下,新加坡取得自治邦的地位,李光耀成為首任總理。但是李光耀很快發現,自製並沒有那麼簡單。在李光耀掌權的第一個月,外國資本就開始出走,西方企業和外籍人士擔心新政府的反殖民熱情,新加坡馬上陷入了經濟衰退。
新加坡只是一個面積狹小的島嶼城市,人口也非常稀少,國內資源也有限,尤其是淡水資源更是緊缺,單靠本身的淡水資源根本無法滿足新加坡人的日常需要。
在面臨各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李光耀把目光投向了對岸馬來亞。
新加坡與馬來亞他們擁有相同的歷史,而且與馬來亞合併,也可以解決新加坡市場狹小和資源短缺的先天不足,而馬來亞也可以得到這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港口。而且富庶的新加坡,將向中央政府上交一定的財政稅收,以解決馬來亞的財政赤字。

不過,馬來人卻一直擔憂一個問題,那就是新加坡的種族構成。
新加坡的華人社區占多數,是一個有著100多萬華人人口的社會。如果併入馬來亞,那麼馬來亞華人的比例將從37%上升到42%,華人就會超過馬來人,成為了馬來亞最大的民族。
這對於掌握馬來亞政權的巫統來說是不可接受的。馬來亞必須是馬來人的馬來亞。
為了彌補這些種族問題,有人提出,馬來亞不僅應該與新加坡合併,還應該與附近的北婆羅州和沙撈越等其他英國屬地合併,這將顯著增加更多的馬來人,將抵消新加坡華人帶來的影響。
英國人同意了這個方案,於是在1963年馬來西亞誕生了。
當天,新加坡和吉隆坡一起舉辦了全國慶典,但是馬來人與新加坡的蜜月期卻非常的短,僅僅兩個月後,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就開始和新加坡政府發生了矛盾。
李光耀和當時的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在經濟政策以及治國方針都存在巨大的差異,甚至在種族權利分配上也出現嚴重矛盾。
李光耀主張以「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人」的民族平等方式,反對馬來人至上的保護政策。
新加坡政府與馬來西亞政府之間的一個主要分歧點是憲法第153條,該條款授予土著馬來人某些權利和所謂的特殊地位,要求很多政府職位必須保留一定名額給馬來人,原因就是三大族群之間的經濟失衡。
當時馬來西亞金融部門,基本由馬來西亞的華人和印度人主導,而大多數馬來人往往只能從事低技能工作,如勞工和農民。
土著馬來人占人口的65%,但只占該國經濟的4%。儘管存在明顯的不平等,但新加坡人民行動黨認為這個條款具有歧視性,他們認為任何一個群體都不應該得到任何特殊待遇,簡單說就是不能你弱你就有理。

馬來政府與新加坡政府的另一個嚴重矛盾就是統一大市場。
李光耀想合併成馬來亞,主要就是想成為一個大國,可以依靠馬來亞的水源,電源和龐大的市場。馬來西亞也承諾建立一個單一市場,條件是新加坡要給沙拉越和沙巴貸款1億5千萬令吉。
合併後,新加坡信守承諾給予了貸款,但是馬來亞卻遲遲不肯開放本地市場。新加坡進入馬來亞依然要稅,馬來亞政府也怕開放單一市場,新加坡將徹底占領馬來西亞的市場,那是馬來西亞政府不能接受的。
李光耀幾次要求馬來亞政府履行承諾無果後,就把原本要借給沙巴,沙撈越的錢給停了,然後雙方開始互罵。
其實說到底,馬來西亞政府害怕華裔取代馬來人成為政府的掌舵者。華人不只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族群,而且馬來人與華人之間有著巨大的貧富差距。
隨著兩地政府矛盾的不斷公開化,最終釀成了種族騷亂。
1964年的七月,兩族在新加坡的芽籠爆發衝突,造成了有23人死亡, 454人受傷。
1964年9月,新加坡又再一次爆發種族暴亂,造成了12人死亡, 109人受傷。
1965年7月,時任馬來西亞首相的東姑阿都拉曼為了避免再一次發生族群衝突事件,提出了把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的議案。經過了一個月的討論和表決後,最終在1965年的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中以126票贊成,零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了馬來西亞聯邦。
作為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僅僅兩年後,新加坡突然發現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完全獨立,這並不是他的意願。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含淚宣布新加坡共和國正式成立。

淚流滿面的李光耀稱其為巨大的痛苦。他說,他成年後一直相信兩個領土的合併,新加坡在獨立後面臨著無數挑戰。
作為一個種族關係緊張,失業率高,基礎設施搖搖欲墜,自然資源匱乏的小國,新加坡似乎不太可能取得多麼輝煌的發展。
但是現在的新加坡卻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人均gdp高達十萬美元。新加坡在經濟、社會和國民教育等領域的發展也遠好於其他東南亞國家。
那麼,新加坡獨立以後,是如何把一手爛牌打出春天的感覺呢?這一切都離不開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極具智慧和遠見的國家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