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顯示,目前有90萬名馬國人在新加坡工作。(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今年7月,馬來西亞僱主聯合會公布的一項數據揭露,目前有90萬名馬國人在新加坡工作,當中約有30萬人日復一日越堤賺新元。
這比起去年的約40萬人多出了一倍。一年之隔差距之大,相信很大原因是與疫情期間邊境重開有關。
除了薪水帶回家鄉能瞬間「漲薪」,確保他們退休時有足夠的積蓄,聯合會主席拿督賽胡先也告訴媒體,馬國客工看好新加坡一些先進領域的就業前景,能讓他們獲得區域或國際派駐機會。
此外,賽胡先也說,馬國當地產品與服務越來越昂貴(尤其在柔佛等地),也促使馬國人選擇來新打拚。
然而,即便可以向前看又能向「錢」看,並非每個馬國遊子離鄉背井工作的經歷,都是一帆風順的。
新加坡人不比馬國人友善?
本周一(14日),在一個供網民分享工作心聲的臉書論壇「鐵飯網」上,一名馬國員工發文大吐苦水,道出自己在新加坡工作的不適應,字裡行間也透露出對新加坡員工的看法。

這名匿名的員工寫道,原本在馬國工作了三年,但一直沒有什麼積蓄,因此決定來到貨幣比較香的新加坡發展,找到了一份薪資不錯的文職。
豈料,在新加坡打拚沒多久,他就「馬上後悔這樣的選擇」。
他先從現實的角度分析說,如果單純向「錢」看,其實會覺得生活很美好。
原因是,本地的房租雖然昂貴,但食物卻令他感覺「驚訝的便宜」,交通也便利,因此如果省吃儉用,又能克制不當月光族,每月存下的錢兌換成馬幣,甚至可以高過馬國的工資。
然而,最讓他吃不消的是工作環境,尤其是新加坡同事們給他的印象,更是讓他難忍苦楚。他在文內列舉出的同事特性包括:
新加坡人比較功利;
說話時挺酸的;
同事很會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
這些行為令他難受,也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 他還說,來到新加坡工作後感受到了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但他並未具體列明是哪些因素。
他也將自己在新加坡工作的體驗與馬來西亞工作的經歷進行對比,坦言「自己國家的人還是比較友善和有耐心」,也「比較可愛」,讓他來到這裡後開始想念馬來西亞人,並直言:
「現在如果還有時光機可以回去,我一定不會選擇來新加坡。」
網民:跟國家無關,企業才是關鍵

有網民認為,比起新加坡人,馬來西亞人更友善及有耐心。(聯合早報)
對於上述種種自認難頂的經歷,這名馬國打工仔看在錢的份上,目前的應對方式就是:忍。
「現在只能祈禱等做滿半年辭職後,可以找到比較ok的公司,再不然我就要回國了。現在真的是度日如年的感覺,每一天都太難熬了。到底為什麼我們要來到新加坡賺錢?」
根據這名網民的描述,新加坡的工作環境相當「險惡」,讓他才做了幾個月就有打包走人的念頭。
他的經歷也讓人聯想到,最近在全球多地掀起的「精神離職」(quiet quitting)文化,意指員工已「無心戀戰」不在乎自己工作內容之外的事,對工作不再積極或懷抱熱情。
看到這裡,蟻粉認同這名網民說的話嗎?新加坡人在職場上真有那麼可怕?
誠然,個人經歷不能以偏概全,該網民抱怨的新加坡人工作態度,是否就等同於普遍新加坡人給予馬國人的印象,絕對因人而異、見仁見智。
另外,該網民的工作經驗及年資也值得關注。他在文中透露自己還不到30歲,相信也是首次在異鄉工作,一時之間無法適應也在所難免。況且他也未詳細說明,自己究竟經歷了什麼,才讓他有如此深刻的體悟。
貼文出街後,引來不少網民留言,當中不乏有在獅城工作的馬國同鄉。大家都給予這名社會新鮮人鼓勵,也有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與他共勉之。
有網民說,實際上,工作環境不順遂的情況並非只存在於新加坡,馬來西亞也有,並指出在新加坡上班真的比馬國好很多。

另一名網民認為,與其說是新加坡職場就是這樣的情況,更準確的說,應該只是反映出某個工作領域或企業所存在的文化。
他說:
「如果只是對比新馬兩地的兩家企業,用來概括一個國家的工作文化,那這樣的對比不太公平。至於文化衝擊,你可能需要時間適應,人到異地遇到這種事是很正常的。試想想,馬國也有較負面的文化。加油,不要輕言放棄。」

該網民也建議筆者擴大生活圈子,在新加坡結交新朋友,和他們分享經歷,或許就會有不一樣的見解。畢竟獨自一人打拚,孤獨感可能讓人在看待人事物方面無法樂觀起來。

網民建議,若能擴大生活圈子,多結交朋友,在外地工作的遊子看待事情的角度,或許就不會變得比較樂觀,也更有正能量。圖為本地上班族在熟食中心用餐。(聯合早報)
有網民也打趣地給予忠告,建議他儘量別和金錢過不去。
「辦公室政治……在馬來西亞這裡也有,有些人拿著卑微的薪水默默在本地受氣,但你比他們好多了,至少薪水是加倍的。」

如同網民所言,每份工作都有其難度,也有員工所需承受的壓力和挑戰,新加坡人疲於奔波自認勞碌命的事跡,也時有所聞。

(聯合早報)
外國的月亮雖然未必比較圓,但至少賺到的錢能夠幫你圓一些夢想。
更何況,凡是有得必有失,現在新元強勁,兌換成馬幣,一份工資就能翻上兩倍。既然在哪裡工作都一樣勞碌,也有可能遇到「毒老闆」或「毒同事」,難以事事兩全其美,那何不在工作上做到無愧於心,也別跟荷包過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