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一家慈善組織下來一年將在社區為約2萬人舉辦創意工作坊和科技行善比賽,參與者能為殘障者和其他特別需求人士簡單地改裝一些設備,助他們跟上數碼社會的步伐。
這個成立於2014年的組織「工程向善」(Engineering Good)是政府推出的「促進數碼能力愛新基金」所資助的第二個組織。提出申請的組織機構所舉辦的活動和計劃須符合當局「展現新加坡精神」以及「提升數碼能力」的要求,才能獲得最高2萬元或約80%費用的資助。
通訊及新聞部長易華仁昨天下午在新加坡數碼歡樂園(SG:Digital Wonderland)活動上頒獎給「工程向善」,表揚它對提高國人數碼能力的努力。
政府去年中推出數碼能力藍圖,其中一個目標是確保殘障者等特需群體也能掌握數碼科技,以及從科技中受惠。
自藍圖推出以來,超過450個組織機構承諾會支持數碼能力運動,參與各項活動的義工約達3000人,而參與銀髮族資訊通信計劃的年長者超過30萬人。
「工程向善」將舉辦至少10場「我們在乎你」工程破解工作坊(We Hack Care!),邀請公眾參與為特需者改裝設備。

慈善組織「工程向善」的一項社區活動,是提高人們對特需者的認識與了解,例如一般孩子可坐上這個特別改裝的車子,感受腦性麻痹患者在操作電動輪椅時的困難。(嚴宣融攝)
組織執行長約翰安努華(Johann Annuar,45歲)受訪時舉例,腦性麻痹患者可能無法用手操作一般滑鼠的左右鍵,改裝後的滑鼠可以有兩個大按鈕,讓患者只要拍打大按鈕就能向電腦發出「點左鍵」或「點右鍵」的指示,玩具等其他物品也可按特需者需求來改裝。
「工程向善」也會舉辦一場長達六個月的比賽,參賽者會在「善心科技節」(Tech For Good Festival)上呈現他們為特需者研發的科技產品。
新加坡數碼歡樂園前身是Tech Saturday(Upsized!),主辦當局今年也舉辦了首屆青年創新獎。共20組來自本地、香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汶萊等地的高等學府學生,發揮創意研發出各類產品,例如以區塊鏈為基礎的食品安全應用。南洋理工大學一組學生研發的共享電動踏板車服務,最終脫穎而出得獎。
過去兩天在新達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數碼歡樂園有超過70個展區和活動,讓大人小孩都有機會接觸虛擬實境等科技。
易華仁受訪時說,除了推動所有行業領域的數碼化,提升員工的數碼技能,政府也要確保整個社會都能通過這類活動,以有趣的方式學用科技,對科技產生興趣,同時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到這些科技。
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