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螞蟻最近和友人聊了一圈,發現大家家裡的退休老爸似乎都有幾個共通點:不愛出門、不愛社交、愛胡思亂想。
雖然樣本數不多,但相信和現實狀況相距不遠,因為在本地的活躍樂齡中心活動中,男士們可說是「稀有動物」。
根據護聯中心數據,在本地活躍樂齡中心舉辦的活動當中,男性參與者只占了三分之一。
護聯中心是全島超過150所活躍樂齡中心活動項目的協調單位。
如果以個別活躍樂齡中心來看,部分中心的男女比例更是懸殊,有的甚至只有低至10%的男性參與者。
各大活躍樂齡中心的負責人幾乎異口同聲,點出了「昂哥」們通常比較內向,不愛參與社交活動的現象。
本地的活躍樂齡中心逐漸意識到這種現象,決定投其所好,誓要讓「昂哥」們走出家門,變得外向一些。
一般而言,男性年長者較不傾向參加活躍樂齡中心的活動主要有兩大因素,除了男性普遍固有的,比較不願意主動求助和對外打交道的性格,另一原因,恐怕還是一些樂齡中心的活動被認為不夠「man」。
一些活動例如尊巴舞(Zumba)、瑜伽,或像是手工藝課程,容易被男性年長者視為屬女性導向的活動,因而沒有太大意願參加。
意識到這點,不少活躍樂齡中心開始針對這點對症下藥。

部分樂齡中心的活動的男性參與者寥寥可數。(聯合早報)
護聯中心關愛樂齡辦事處副總監鄒俊良就指出,他觀察到,男性年長者更傾向於參加那些比較具競爭性質的活動。
經營九家活躍樂齡站的關懷機構高級經理鄧淑婷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也說,男性一般較喜歡小組活動,偏好「有挑戰」的任務。
部分活躍樂齡中心陸續推出一些比較容易讓「老昂哥」感興趣的活動,例如吉他興趣小組,或類似「帶安哥去逛逛」(Uncle go Gai Gai)之類的郊遊活動,這些活動在吸引男性參與者方面頗有成效。
此外,職總保健合作社也指出,一些活動若開宗明義只開放讓男性參與者參加,「昂哥」們的報名會更為踴躍,也比較願意參加相關活動。
據媒體報道,職總保健合作社經營的19家活躍樂齡中心中,有五家已推出面向男性的活動,並計劃擴大到更多中心。
類似活動包括了有氧搏擊。
據悉,為鼓勵更多老昂哥參加活動,相關有氧搏擊課程採取「全男班」模式,只開放男性報名參加。
實際運作後,確實也可發現年長男性在較多男性同伴的情況下,會比較自在。
其中一名在裕廊參加有氧搏擊的參與者Ng Pan Seng(64歲)就坦言,「全男班」活動能讓他暢所欲言。
77歲的歐晉史更不諱言,男人與男人之間「可以講一些比較不同的話」,假如有女生在場,就不能講「太粗魯的話」。
職總保健合作社活躍樂齡中心就發現,「全男班」活動更能激發年長男性開口分享經驗,並彼此建立關係。
一家位於盛港的活躍樂齡中心也發現,自該中心推出撞球活動後,前去該中心參加活動的男性增加了兩三成。

「全男班」的有氧搏擊頗受男性長者歡迎。(網際網路)
年輕時的社會規範讓年長男性退休後容易變得孤僻
說到底,「老昂哥」不愛出門社交實屬非戰之罪。
如今步入黃金年華的這批年長男性大多經歷過「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背景。
他們在年輕時通常是家中的經濟支柱,社交圈子大多在工作場合。
退休後鮮少和老同事聯繫,加上早年因忙於工作,和街坊往來打交道的事多由另一半負責。久而久之,年長男性就更有可能出現某種程度的「社恐」,即使無聊、即使倍感孤獨,也不願主動和外界聯繫。
而男性不愛示弱的倔強,又進一步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社交孤立。

黃金年華,得三兩好友把水言歡,豈不樂哉!(聯合早報)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洪嘉偉指出,由於年長男性的大部分身份認同皆與工作相關,因此一旦停止工作,他們的社交生活就有較大機率受到影響。
「反觀年長女性,他們因為早就習慣維持與工作無關的社交網絡,因此在晚年不太會出現這種狀況。」
老昂哥不愛出門,不愛參加活動,甚至不愛交新朋友,也許是有太多放不下的包袱。
但越來越多研究也發現,社交孤立可能對老人家的生理健康造成傷害,越來越多老人家「悶在家裡」,對邁入老齡化社會的新加坡有加重醫療負擔之虞。
因此,還是得想辦法讓更多年長男性出門活動,多和他人交流,遍布全島的活躍樂齡中心,擔負的便是這項重責大任。
衛生部上周六(27日)宣布,今年當局預計將撥款1億元給200多間活躍樂齡中心,較去年大幅增加。
這是好的開始,能讓活躍樂齡中心擁有更多資源開展更多面向的活動。
雖然受困於過往的社會規範,讓部分男士隨著歲數增長容易變得孤僻,但也許多幾個合胃口的活動,多些聊得來的同伴,終能讓他們打開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