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表示,世界局勢不穩定,大國之間的博弈、戰爭、全球供應鏈受阻等因素,給經濟前景蒙上陰影。許多新加坡國人擔心,新加坡還能繼續繁榮嗎?答案是:「我很肯定,新加坡可以做到。」

王瑞傑認為,新加坡雖小,但小的好處是,可以被信賴、可以更靈活地發展,可以跟不同國家有更好的關係。他說:「我們如果能把這個優勢更好地發揮,前景還是非常樂觀的。」
中美關係矛盾加劇,互信基礎日益薄弱。在這個大背景下,科技競爭的白熱化,使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信息的安全,成為跨國企業選擇落戶的重要考慮點。在這方面,新加坡是個被信賴的國家,成功地吸引到包括美國與中國的全球大企業在此設立基地。
新加坡是個外向型的小型經濟體,即使保護主義浪潮席捲全球,新加坡既沒有強烈的理由,也沒有足夠的本錢,推行保護主義措施。新加坡不隨波逐流,始終貫徹對外開放的政策,成為吸引外資的優勢之一。
王瑞傑轉述一家國際製藥公司總裁選擇新加坡興建疫苗生產措施的原因。除了新加坡政府的政策穩定,這名總裁指出,疫情期間,很多大國要求設在當地的藥廠優先滿足它們的疫苗需求後,才可以出口。他不相信新加坡會這麼做,但即使新加坡這麼做,他還是很放心,「因為新加坡國家這麼小,你的需求我三兩天就可以搞定了!」
其次,大國博弈固然加劇小國選邊站的壓力,但是在現今多極化的國際格局中,小國仍然可通過靈活的外交,與不同利益的國家保持良好關係。新加坡是個小國,不可能對大國構成威脅。這讓新加坡能在國際舞台上扮演超越小國地位的角色,並進一步加強國際社會對新加坡的信賴。
另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產品的生命周期急速縮短,因此產業政策以及勞動力有必要靈活應變。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前主席楊烈國認為,大凡產業的發展,首五年是掙扎期;次五年是成長及穩定期;第三個五年是成熟期。他說,沒有一個產業是恆久不變的,每五到10年,新加坡必須尋找新的產業集群,以維持經濟的活力。
常言道,船小好調頭。小國在靈活應變與推行務實政策方面,會比大國來得容易與迅速。在本區域,新加坡在數字化、綠色經濟以及人工智慧方面,走在前沿。這些產業集群的交織,有助於新加坡這個小國克服土地、人口以及資源的局限。此外,由於產業發展的多變性,小國有必要發展多元化的經濟,降低過度集中的風險。
一般上,小國是價格接受者,不是價格制定者,但是通過長遠的規劃以及掌握先行者的優勢,可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新加坡是本區域的一個小紅點,但卻能搶得先機,充分發揮先行者的優勢。新加坡在機場與海港超前的規劃與巨額投資,也展示小國在經濟發展中所能發揮的實力。
國際環境充滿不確定性,小國的生存與發展備受威脅。在中美地緣政治矛盾的壓力下,區域組織如東協的團結也備受考驗。然而,新加坡這個小國的三可——可被信賴、可更靈活發展,以及可跟不同國家發展良好的關係,若能相輔相成,將確保新加坡繼續是一個非一般的小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