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間,新加坡政府無條件給所有新加坡成年人派發了600新幣的現金,作為補貼。
可你是否曾想過,政府有沒有可能每個月都給國人分發放薪水呢?

(圖源:新加坡財政部網站)
在11月16日的彭博社創新經濟論壇中,現任新加坡國務資政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新加坡前財政部長)尚達曼對這個議題提出了他的看法。

他表示,全民基本收入政策對社會而言是個壞主意,呈遞減效果。全民發放基本收入與給予低收入家庭群體補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許多人或許認為這是一個公平化的福利系統,但這對於新加坡而言並不是一個好主意。新加坡所需要的是向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的補助。

(公平與平等的觀念差別,圖源: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ocial change)
其次,發放基本收入的錢從何而來。
要向全部人發放基本收入就意味著政府必須通過提高稅收達成此目的。這樣的政策基本意味著新加坡需要更多的稅收,不只是對富人收稅,也需要對中等收入群體徵稅。

(圖源:Pixabay)
早前,特斯拉博士提出110新幣的基本收入時,他也提到這樣的政策需要通過政府提高個人所得稅率,讓更多高收入者資助這筆支出。
根據研究,政府需要將今年的個人所得稅提高到4.25%才能抵消「暫時性的全民基本收入」計劃。
一時性的補貼,政府可以靠國家儲備金渡過難關,但長期的補貼是需要一個穩定的來源。
針對論壇上提出的關於自動化會取代人力,造成大規模人群失業的問題,尚達曼認同此觀點。
但他強調,現在討論通過基本收入來避免這樣的問題為時尚早。目前這種情況還未發生,政府可以做的就是避免這樣的危機。政府確實需要對公共資源重新分配,但不是採取基本收入的方式。
由政府每個月無條件給全部國民發放薪水就是「全民基本收入」的概念。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經濟學概念。
不論國民的現有收入、族裔、文化、工作、性別等。通過這類基礎性福利保障國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圖源:Yiğit Erbaş)
全民基本收入的概念在世界範圍內都受到廣泛的討論。有人認為,穩定的基本收入是解決五花八門社會問題的方法。
有了基本收入,人們可以更自由地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創業。也可以更有餘力的去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例如抗擊全球變暖等。而創業與消費可以為社會注入更多活力,甚至可以讓遭遇家庭暴力的女性獲得經濟基礎,重獲自由。

(圖源:Pixabay)
這項計劃看似乎對國民十分有利。畢竟誰會反對每個月什麼事情都不用做就可以領錢呢?但支撐這個政策的背後卻需要很大的付出。

(圖源:Pixabay)
今年4月,新加坡官委議員特斯拉博士在國會提出,希望政府在冠病疫情期間,暫時無條件地每周給全民發放110元的「基本收入」,涵蓋本地每個家庭每周平均在糧食、水電費和電訊上的花費。確保遇到困難的低收入家庭在疫情期間能至少應付基本開銷。

(新躍社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特斯拉博士,圖源:臉書)
在美國今年的總統大選中,華裔參選人楊安澤就曾提議每月給每個18至64歲的美國人發放1000美金,不附帶任何條件,以應對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對就業市場帶來的衝擊。約有兩億美國人能領取自由紅利,意味著每個月政府需要掏出兩千億美元。楊安澤主張,通過削減政府官僚體系支出、向科技企業徵收增值稅來承擔費用。

(圖源 :楊安澤推特)
芬蘭在2017年推出過國家無條件提供每月560歐元的基本收入計劃。這筆收入可以維持基本生活但卻不足夠使他們獲得自由體面的生活,目的是為了激勵失業人員外出求職。但根據目前的調查,這份計劃的確讓人更開心了,但就業率沒有提升。

(圖源:pixabay)
所以,你還會想要政府無條件每月發錢給你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