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榆林產婦因無法忍受劇痛跳樓事件過去一年了。「無痛分娩」這個概念,在中國,從鮮為人知,到各界提倡,其中一波三折,一直是社會熱議話題。
同樣是華人社會,無痛分娩在新加坡推行情況如何,能否給中國一些借鑑?新加坡眼走訪了兩位媽媽,談起她倆分別在中國和新加坡醫院生孩子的經歷。
在中國醫院,痛了36個小時才生下兒子的李媽媽,當知道有無痛分娩後,李媽媽咬牙切齒憤憤不平。
而另一位龍媽媽,在新加坡醫院,看了個電視就生了。
在中國生產的李媽媽故事

「2016年的一個下午,我在老家四川省某縣級市醫院待產。開始時,我還雲淡風輕,畢竟有這麼多醫生和護士看著,沒想到,接下來幾天,真的是生命無法承受之痛。
第一天。
我的病房裡共有5個產婦,兩個已生產,三個即將生產。房間裡常常充斥著哀嚎聲,「哎呦」「哎呦」……這哪是醫院,根本是人間煉獄!但我沒想到,與我後來真正生的時候比,這根本是小兒科。
護士來查房時,聽到她們叫得太厲害,還會制止說,「叫什麼,哪有那麼痛,整個樓都聽到了。」在她們眼中,痛,是應該的。這些聲音聽著確實讓人很煩躁,我暗下決心,一定不要成為這樣的人。

示意圖
第二天。
我的陣痛開始了。最開始是偶爾痛一下,然後是隱隱作痛,還能忍,到後來,就是一個小時痛一次,只有側躺,才能稍微緩解一下。
到了晚上,疼得根本無法入睡。忍不了了,我也「哎呦」「哎呦」地呻吟。護士讓我在走廊里走一走,可以緩解一下,也有助於生產。我也拿些電影來看,分散注意力。
第三天。
就在我待產的醫院,發生了一件讓人不寒而慄的事:一個懷雙胞胎的孕婦,死了。
原來,她的婆婆一直堅持順產,老公也沒有特別堅持剖腹產,耽誤了最佳生產時間,結果,一屍三命啊!生孩子,真的是身理和心理的雙重煎熬。
沒過多久,因為疼痛加劇,我只能去走路緩解,走個五六步,我都要停下來扶著牆忍一忍,深呼吸……30米的走廊,我走了10分鐘。最開始是10分鐘痛一次,後來就是5分鐘,然後就是2分鐘……

那天下午,我被檢查了三次宮口,卻遲遲得不到「你可以進產房了」的消息。我媽看到我這麼辛苦,含著眼淚跟我說,「早知道就直接剖腹產了,現在改變主意,你還要遭兩次罪。」
我安慰她說,「沒關係,你都是這麼過來的,我也可以。」
其實我並沒有那麼堅強,是因為我知道剖腹產也是很痛的。鄰床是位34歲剖腹產的東北姑娘,麻藥過後就痛得大喊大叫,特別是當醫生幫她壓出惡露時,叫聲簡直撕心裂肺。
有人說:順產,生的時候痛;剖腹產,生後痛!
直到老公從上海回來,我徹底崩潰了,直接跟他說,10年之內,不要再跟我提「生孩子」這個詞。
此刻,陣痛已持續了30個小時,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結束。
到了晚上7點,我終於進了產房,護士伸手給我開宮口,掐破羊水,我都沒太大感覺,因為痛得麻木了。如果說順產12級痛,那我當時可能10級吧。

疼痛級別表
一會後,醫生說孩子小腦袋露出來了,不過卡在那了,所以要在陰道剪上一小刀。我趕緊說,剪吧剪吧。此刻我說得如此輕鬆,當時真是生無可戀,只想趕緊生完!
只聽到喳喳的聲音……
果然,很快,孩子就一通地出來了。「痛苦」是不是就可以結束了?不,醫生給我陰道口逢針的時候,才是最後的「疼」。
小結一下:
在產房裡,我待了1個半小時;在醫院,生產前住了3天,陣痛+宮縮近36個小時……噩夢一般,簡直是我的人生最低谷!」

聽完27歲生的媽媽的血淚史,在新加坡龍媽媽生孩子的故事簡直是小菜一碟。她5年前在新加坡竹腳婦幼醫院生產,當時是37歲高齡產婦。
在新加坡生產的龍媽媽故事

「我生孩子啊,emm,沒什麼感覺啊,就像生了場感冒一樣,去了趟醫院,我女兒就來了。新加坡這邊很多產婦選擇無痛分娩,我當然也一樣啊。
我因為很怕痛,所以在快生孩子時看醫生,就問醫生為啥不安排我剖腹產。醫生說:你一切正常,為什麼要剖腹產?
我說:我是高齡產婦。
醫生不以為然,說:」新加坡三分之一產婦都是35歲以上。」
逃向剖腹產失敗,我戰戰兢兢地被推向自然生產的道路上。
住進醫院,打了催產針待產。我逐步體驗了不同的止痛方法。

等待生產的過程中,我慢慢感覺到痛,我告訴護士。然後,越來越痛,護士開始給我吸笑氣。笑氣即是四氧化二氮。

加上吸氣面罩,馬上就不痛了。鬆開面罩,劇烈的痛感馬上襲來。我只好緊緊抓住面罩,好像是一根救命稻草。
慢慢地,發現就是死死抓住面罩吸四氧化二氮也沒有用了,新的疼痛一點一點地冒起,越來越強烈。我趕緊叫護士。護士和醫生們顯然對我的反應成竹在胸,他們熟練地準備,要給我打麻醉針。

真正的無痛分娩即是指硬膜外麻醉。麻醉針即是硬膜外麻醉的「引子」。
打了麻醉針後,我側臥,麻酬師給在我後腰上操作,即所謂的硬膜外麻醉。
打這個麻醉就像吊鹽水一般,可以隨時開關。
(新加坡眼註:硬膜外麻醉穿刺針穿過產婦腰部的脊椎孔,將一根細小的導管導入硬膜外腔——那是脊髓腔外的一個充滿神經根的潛在腔隙。麻醉藥只有手術麻醉時濃度的1/5到1/10,到達胎兒的劑量微乎其微。)
對了,快生完孩子時,一針麻醉劑用完了。護士問我還要不要再補一針。其實,她的意思是說,反正最痛的過程也過去了,也快生完了,也可以忍一忍,不用再加一針。
我趕緊說:不不不,您給我再加一針麻醉劑。
死死的抱著麻醉劑不放手!
你現在讓我回憶生產的過程,我都不知道要說些啥,真的就很輕鬆的生完了。
我沒有怎麼痛過,仿佛都沒有當媽的儀式感。大家都說孩子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我沒有怎麼受難啊~
被問及在新加坡無痛分娩花多少錢,這位龍媽媽也很糊塗地說,好像就是和順產差不多吧。
龍媽媽的經歷可見:在新加坡公立醫院裡也可以非常容易地選擇無痛分娩;價格也相當地能接受。
傳統理念里,所謂生孩子的「儀式感」:撕心裂肺、痛不欲生?女人生孩子的時候痛得生不如死是天經地義的嗎?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的第三位國君鄭莊公與母親「不到黃泉不相見」的故事。據說他的母親姜氏生他時難產,所以非常不喜歡這個大兒子,特別寵愛小兒子。幾十年的互相敵對,母子二人最終決裂,並發下毒誓:「不到黃泉,不相見!」

歷史上鄭莊公最後和母親重歸於好,還成為千古佳話
人們以為母親偉大,偉大到不在乎生產時候的痛苦,偉大到應該包容孩子的一切,但其實母親也只是普通人,也會「記仇」,也無法接受生孩子時的痛徹心扉和沒有尊嚴。
生產的過程,確實會成為一些媽媽的慘痛回憶,以及嚇退很多想當媽媽的女性。而無痛分娩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上「無痛」,不用經受「宮縮」的折磨。這說明,痛,不是必須的,痛,是可以迴避的。這是是技術的進步,也是人類社會的發展的成果。
無痛分娩在歐美的普及率已高達90%,新加坡的孕婦也能自由選擇是否需要打無痛,而在中國,推行了14年後,普及率任不到10%,西北部地區才1%。為什麼這麼人性化的操作,在中國卻這麼難推行?
1、中國麻醉人才短缺
據中國某三甲醫院麻醉醫師說,「綜合性醫院麻醉科需要承擔各個科室的手術麻醉任務,很難分出人力到產房去做『看上去不那麼緊急』的分娩鎮痛工作,而產婦則需要麻醉師24小時全程監護。」
目前中國共有麻醉醫師7.6萬人,按每萬人需要2.5個麻醉醫生的國際標準,中國至少還應配備30萬人。(工人日報)
今年,李媽媽的一個朋友在浙江的四線城市生產的時候,已經可以選擇無痛分娩,但是她後半夜才生,麻醉師..下班..了,整個城市,只有這一位麻醉師可以做無痛分娩。

如上圖,並不是每個麻醉師都有這個資質。
2、觀念陳舊
從榆林產婦跳樓到雙胞胎母親一屍三命,可以看出很多中國人對於生產的觀念還停留在:「不就是生個孩子嘛,就你矯情」,「麻藥打多了,孩子要變傻的」,「生孩子就是要痛一痛的,俗話說肚皮不痛、孩子不親」……
即使是我們採訪的這位在新加坡生活了很多年的龍媽媽,也沒有完全擺脫這樣的觀念,自嘲:不打無痛順產的才是真正的猛士,我都覺得我不配當媽。
還有那些信奉「順產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特別是「婆婆」們,不要因為「固執」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不過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無痛分娩也是順產!只是無痛!只要具備順產條件而且無麻醉禁忌,大多數產婦都可以無痛分娩。
3、宣傳不力
李媽媽說,「當年如果知道有無痛分娩這個東西,我絕對不會想經歷此生難忘的魔鬼36小時,然而多少產婦和我一樣,我們沒有選擇。」
「無痛分娩」在中國成為熱議話題,也是近兩年的事。上海是國內無痛分娩開展最早、最普及的地區。據說,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從2010年就開始推行無痛分娩了。聽過很多中國女性找很貴的月子中心,即使觀念超前,即使經濟無負擔,但也沒有人知道「無痛分娩」,普及度之低可略見一斑。
4、缺乏專項收費
「剖腹產收費一般為6000多元,自然分娩為2000多元,用無痛分娩院方收入僅增加800元左右。另外,客觀上,無痛分娩作為一項麻醉手術增加了醫院的醫療風險」,中國某省會城市醫院的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只做為麻藥收費,而不是無痛分娩項目專項收費。
早在 2004 年,《人民日報》就已經談論過無痛分娩推行難的問題,其中提到:需要醫院增加投入,降低了剖宮產率,減少了醫院收入。14年後,如果依舊用「不划算」來看待這項技術,真的是女性的悲哀。
除了這些客觀因素,無痛最受爭議的,是它可能延長第二產程(指從子宮口開全到胎兒娩出),並且因為產婦下半身沒知覺了,在十指全開要生的時候,使不上力,需要一些產鉗來輔助,增大生育的風險。但總體來說,「無痛分娩」是相當安全可靠的助產鎮痛手段,也不會影響產後的母乳喂養。
這些原因都不是絕對無法跨越的坎,期待無痛分娩在中國大面積普及的那天,希望每一個女性、每一個準備生寶寶的家庭都能明白:生孩子應該體面,誰都不用感到抱歉。女人不是生育的工具,生育是雙方共同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