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年來新加坡在人工智慧技術(AI)發展比許多國家都更加活躍,但整個東南亞地區的初創企業卻錯過了該地區由AI驅動的科技熱潮。有超過半數的本地企業認為「預算有限、缺乏信賴」是推進AI項目的一大挑戰。相比之下,全球範圍內,大多數AI決策制定者都認可使用人工智慧解決方案作為基礎,來增強企業的開發能力。

圖源:FACEBOOK
東南亞初創企業在AI領域投資遇冷
近段時間,東南亞正迅速成為英偉達和微軟等AI領導者的投資熱門地,這些公司正在向雲服務和數據中心投入巨額資金。但該地區的科技公司卻未能利用這一契機去發展自己的AI技術。
隨著東南亞年輕人逐漸接受視頻流、在線購物和生成式人工智慧,未來全球多家大公司將在東南亞投資高達600億美元(816.8億新元),但幾乎沒有資金流向該地區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初創企業。投資者對押注未經證實的實體持謹慎態度,而且該地區尚未證明它能培養出可以擴展的創新公司。

圖源:FACEBOOK
有數據顯示,今年東南亞年輕AI公司的風險投資僅為17億美元,而整個亞太地區的風險投資約為200億美元。2024年,東南亞僅發生了122筆人工智慧融資交易,而亞太地區的融資交易總數為1845筆。
這種脫節引發了人們對這個新興地區與世界人工智慧領導者美國和中國競爭力的懷疑。風險投資者對東南亞的人工智慧工作持懷疑態度,這正在拖累整個本土科技行業的增長潛力。
在全球範圍內,投資者正在競相挖掘人工智慧的機會,但目前他們的重點主要集中在美國和中國。數據顯示,美國今年獲得了685億美元的人工智慧資金,而中國則獲得了約110億美元。
技術諮詢公司Access Partnership的一份報告顯示,從表面上看,東南亞及其6.75億人口具備所需的一切。該地區擁有2000多家人工智慧初創公司,幾乎與日本和德國一樣多。新加坡是該地區的主要商業中心,在全球人工智慧指數中排名第三,在包括每百萬人中人工智慧科學家的數量在內的指標上得分很高。
但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國在文化和經濟上各不相同,這使得快速擴展產品和服務變的複雜,導致投資者長期認為東南亞科技公司難以在全球競爭中獲利。
新加坡高度重視AI領域經濟效益
此前,有一項最新調查報告顯示,新加坡若充分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到了2030年可產生高達1983億元的經濟效益,相當於2023年GDP的三分之一。
在總額近2000億新元的潛在經濟效益中,金融服務、醫療,以及教育等行業預計占38%,其次是消費、零售與接待業、製造業,以及交通業。
報告指出,開發AI經濟效益的一大前提是,新加坡要有充足具備AI技能的人才,如數據科學家和機器學習工程師,來開發和推動AI在機構中的應用。根據全國人工智慧策略2.0,新加坡要在2028年把本地AI從業員人數增加至1萬5000人。如數據科學家和機器學習工程師,來開發和推動AI在機構中的應用。

圖源:Reuters
報告也顯示,55%新加坡人已在日常生活中採用生成式AI工具、60%工作人士在工作場合這麼做、18歲至35歲人群中有84%在使用AI工具。報告還建議,新加坡通過投資網安、提升數碼素養,並結合政策方式做好準備。而教育國人如何識別常見欺詐行為、了解風險、做好網安措施也同樣重要。
數碼科技轉型公司Temus首席人事官紀素麗曾指出,建立信任是採用AI技術的關鍵。再激動人心、再清晰的AI戰略也要有團隊支持,因此算法透明化、積極的內部溝通等,都是可增進信任度的因素。
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教授兼新加坡全國人工智慧核心高級司長陳西文教授曾表示,AI監管非常重要且需要國際協作。監管會影響本土環境對AI企業的吸引力,但隨著技術發展愈發成熟,AI的潛在危害會更明顯,監管難度也會更高。

圖源:FACEBOOK
此外,亞馬遜雲科技也將與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和人工智慧驗證基金會合作,啟動負責任生成式人工智慧社區,致力於和本地機構一起更好理解使用AI的挑戰,以及如何開發安全的生成式AI方案。
由此可見,雖然整個東南亞在AI領域投資不足,但新加坡的潛力不容忽視。根據谷歌、淡馬錫和貝恩的一項研究,新加坡整體數字經濟的收入和利潤都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它擁有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和企業用戶,同時被認為相對不受美中緊張局勢引起的地緣政治風險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