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70年代末油槽船爆炸後 為救人兩男捐血數百次

(圖:CNA)
新加坡在1978年發生史拜羅斯號(Spyros)油槽船爆炸事故,當時捐血的呼聲響起,全國掀起一股捐血熱潮,其中兩名本地男子開始捐血,至今他們分別已獻血超過100次和300次。
據新傳媒英文新聞網CNA報道,這起事故發生於1978年10月12日,當時停靠在裕廊船廠內的史拜羅斯號爆炸,導致76人死亡和數十人受傷。這是新加坡史上最嚴重的工業意外之一。
超過80名傷者被送往亞歷山大醫院和新加坡中央醫院,其中 19 人過後傷重死亡。隨著消息的傳播,家屬們在醫院外等待親人的消息。事發後,數百人前來獻血,醫生和工作人員加班處理傷者。
當時是新加坡空軍部隊見習生Gerard Thomasz和Cornelius Pang就是其中前往捐血的公眾。
獻血超過300次
現年63歲的Gerard Thomasz已有超過300次的捐血經驗。已退休的Thomasz是新加坡僅有的一小部分獻血超過300次的獻血者之一。
事發當時,他雖然還差幾天才滿18歲,這也是當時捐血的最低年齡,但由於醫院血庫缺血,他被允許捐血。
儘管他的第一次捐血是為了應急救人,但之後的數百次捐血都是自願的。他還受到了父親的啟發,他的父親也多次捐血。
另一名受訪者Cornelius Pang回顧自己看到醫院外等待的人群,讓他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當年燒焦的屍體的恐怖畫面至今仍然留在他腦海里。
他說:「如果閉上眼,我仍然能清楚看到當時的畫面。事實上,之後我(再次回到醫院)時有一種恐懼,因為當年的經歷太可怕,除了屍體,四處都響起死傷者家屬的哭泣聲。」
Cornelius Pang從那天起至今已捐血超過120次,他表示,自己的內心驅使著他繼續這麼做。
在緊急時期,大家挺身而出,但和平時期,前往獻血的人明顯下降。如今,我國大約有1.8%的人獻血。到了2030年,將有近四分之一的新加坡人年滿65歲。隨著人口迅速老齡化,對血液的需求正在增加。
新加坡紅十字會獻血計劃負責人Prakash Menon表示,當國家達到那個階段時,1.8%的人口捐血將不足夠。「未來五年,我們的獻血者需要約占人口的2.5%到3%。」
新加坡紅十字會正在與學校合作,教育年輕人,使他們了解捐血的重要性,並使捐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