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思考,再權衡,再比對,下定決心,Go!——這可能是不少人申請MBA之前,內心反覆糾結的過程。而真正拿到offer,開啟校園之旅,發現又與此前想像的大不一樣。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2020級MBA在校生馬雨寒把自己的MBA申請準備、思考過程以及在新加坡讀MBA兩個學期的真實體驗做了一次細緻的整理。
作為一名二胎媽媽,她勇敢地向前邁一步,選擇讀全職MBA。在新加坡完成半程學業之後,她獲得了到紐約大學交換一學期的機會。
MBA這一程,對她來說,真可謂收穫滿滿,受益良多。
MBA學生簡介

馬雨寒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工商管理碩士MBA2020級
美國·紐約大學(NYU)斯特恩商學院2021級交換生
英國·布里斯託大學法學碩士
讀書值得嗎
我一直很猶豫,是否該重返校園。
同樣一筆錢,拿去買房交首付、創業、炒股,直觀的投資回報率可能都比繼續讀書更高。但是我始終認為,教育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教育所能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可以豐富閱歷開闊視野。
還記得多年前,我在英國布里斯託大學就讀法學碩士的經歷,那一段短暫又艱苦的時光讓我在各個層面都受益無窮,學業和工作上獲利很多,生活上變得自立自信,感情上也更加成熟穩重。
所以,繼續讀書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僅有的限制條件大概就是時間、精力和經濟。
當時的我正處在職業發展的關鍵階段:機遇和挑戰並存,迫切需要尋求一個突破口。新手媽媽的生活狀態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也促使我進行了很多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整理。
我很希望在「二胎媽媽」這個身份之外,重新定義自己的未來。我希望自己在未來的職業道路中更有意義地工作,走得更紮實更長遠,更能抵禦大環境帶來的風險。
猶豫了很久,最終使我邁出步伐的動力來源於全家人的支持,他們經濟上的全力贊助和育兒方面的真情幫助在極大程度上減輕了我的負擔。
我終於下定決心輕裝上陣,重返校園。
讀MBA成了我的首選
對於一個法律背景的人來說,更多的人選擇在專業領域裡不斷精進。我在心中再次燃起就讀法學博士(JD, Juris Doctor)的念頭,但是同之前一樣,我在準備申請文書時極其糾結,無法忽視自己內心的強烈抗拒。究其根本,還是自己對於法律的熱愛並不足以支撐博士這條艱苦的征程。
除了在專業領域繼續深造,我同樣渴求對其他學科的探索。與前輩朋友們的多次交流討論,讓我逐漸意識到自己對於金融和管理的興趣。不管是之前在律所做投資項目的經歷,還是生活中日新月異的商業模式,都使我迫切想要學習一些商科知識。
結合我本身的商法背景,MBA變成了我的首選。
MBA的全稱是工商管理碩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這是一個商科的碩士學位,起源於美國。與一般的碩士學位不同的是,這個項目在一到兩年的時間裡綜合教授戰略、金融、營銷、財會、公司治理等商科核心課程,根據不同商學院的特色開設諸如戰略諮詢、藍海策略等選修課。
對於非商科背景的專業人士來說,MBA可謂一站式的商科速成項目,能夠系統性的了解商業的構成、運營方式以及相應的管理經驗。
MBA的學費很高。比如赫赫有名的哈佛商學院, 兩年制MBA學費約為15萬美元(接近100萬人民幣)。歐洲首屈一指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的最新學費是8.9萬歐元(約70萬人民幣)。亞洲的商學院的學費相對要低一些,位於上海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20級MBA學費為43.8萬元人民幣。而我就讀的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的2020級MBA學費約為7萬新幣(約35萬人民幣)。
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平常的生活開支和全職讀書期間的機會成本,因此對於我們這樣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需要慎重思考後再做決定。
就讀MBA的目的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 轉換工作領域 2) 轉換工作地域 3) 提高工作職位。本質上都是希望提升自身的職場競爭力。
各個商學院培養學生的角度也各有側重,但是大部分都是通過傳授基礎知識、分析商業案例、提供商業實踐等,融合來自各行各業的人脈資源,來鍛鍊學生的領導能力、管理才能、培養企業家精神。
MBA提供了很多種未來的可能
讀MBA的意義是什麼?每一個選擇MBA道路的人大概都會回答這個問題一千次,我也不例外。
在學校申請的時候、與家人朋友交流的時候、在夜深人靜自我剖析的時候,我總是會想到這個問題。
這並不是一個空泛的展示自我的小軟文,而應該是一個深度的自我反省和梳理。若能夠明確地知曉自己想要做什麼,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人類終極的三大問題甚至在這個問題下面得到了和諧統一: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人,以及我之後想走什麼樣的路。
而MBA對於我的意義在於,它提供了很多種未來的可能。
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項目裡面,我可以學到基礎的進階的甚至高階的知識。我有幸遇到來自各行各業的資深教授和聰慧同學,我即將經歷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場景模擬或者角色扮演,我會接觸琳琅滿目甚至是聞所未聞的行業,並從中選擇我今後的前進方向。
我沒有天真到指望一年半的課程就可以讓我平步青雲,但是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從這些多元開放的教學當中受益終生。
其實在申請的過程里,我就已經得到一些收穫。比如在GMAT備考時,我被語言題和作文好好教育了一遍什麼叫做「邏輯」:前因後果不能倒,偷換概念不可取。
比如在撰寫申請文書時,我經歷了無數次的自我反省:我的過去有什麼成就和失敗,我如何努力過好當下的生活,我對短期和長期的未來有哪些期許,我要做什麼才能完成我的目標?
整個申請的過程就像是在淬火,褪去一些過去自以為是的雜質,鍍上一層自省自勵的認識。
其實這些收穫並不能完全抵消準備過程的艱辛。
剛剛生完二胎的我,還沒完全恢復的身體狀況再加上沒日沒夜的育兒狀態,在體力和腦力兩方面檢驗著自己的決心,但我很慶幸自己咬牙堅持住了,回頭來看那些根本不算什麼。
說得庸俗一點,這些在申請和讀書時遇到的挑戰,都是未來職業發展中的真實場景。早邁出一步,多思考一點,就會和機遇更近一些。
由於家庭的原因,我的選擇並不多,只能在新加坡本地就讀。而NUS離家近,國際排名高(2021年金融時報全球排名14),性價比也合適。
在我做了一些研究和諮詢之後,我愈發相信這對我而言是最好的選擇。
我從學校官網和各個論壇上搜尋相關信息,看看課程設置和項目亮點,也聯繫了幾個就讀過國大MBA的學長,問問他們實際的體驗如何。如果有機會的話,能去學校實地感受一下最好了。
為什麼說 The NUS MBA性價比高
2021年1月,迎來了開學。在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真實讀書體驗,對我來說,是開心與煩惱交織的七個月,也是一筆彌足珍貴的人生經歷。
從前我也質疑過MBA的實用性和含金量,總覺得所授知識太基礎,職業發展太功利,解決問題太膚淺,有個「不幹實事只說空話」的不良印象。但是當我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度過了豐富多彩的兩個學期,完成了所有的必修課後,我真誠地覺得讀MBA物有所值。
我學到了很多紮實的企業管理基礎理論知識,對從來沒有接觸過商科知識的我有極大的提升,有助於我在大多數企業里成長發展。我認識了各行各業的閃閃發光的朋友,雖然有時難免有誤會和衝突,但是在關鍵時刻大家依然互幫互助。
我也利用這一段不用工作的休息間隙好好陪伴家人,還做了很多自我反思和未來規劃,算是最幸福的人生階段了。
更重要的是,與隊友的合作和競爭、與教授的學習和溝通使我深刻理解到善於宏觀規劃和理解溝通都是了不起的本事。
每一個商業項目的順利進行既需要專業人士的辛苦耕耘,也離不開管理者的運籌帷幄和協調者的居中調度。對企業來說,這幾個發展方向理應並駕齊驅,而頭重腳輕的做法往往得不償失。
繁忙充實的第一學期
本以為商學院的學習生活是傳說中的高朋滿座夜夜笙歌,結果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讀MBA現實卻是每天都在預習複習寫作業。滿滿當當的課前預習、課堂講義和課後作業,總能壓得我們喘不過氣。
令人欣慰的是,我們在高強度和快節奏里學得特別紮實,能夠真正將理論知識運用於現實情境,歷久彌新。
第一學期(2021年1-4月)的課程相對深邃。晦澀卻迷人的經濟學課程(Economics)經常讓我有種錯覺,誤以為自己學了兩節「 博弈論」就能夠洞悉人性,就能夠站在智慧的制高點去睥睨眾生。
循規蹈矩的金融學課程(Finance)和會計學課程(Accounting)從基礎入手,用嚴密的計算和公式去論證抽象的問題,雖然時常讓我兩眼一黑,但總是給我新的收穫。接觸這些陌生的領域、掌握基礎和實用的金融知識,也正是我選擇讀商科的意義。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課程是Launch Your Transformation(LYT),我們又稱之為MBA的軍訓。這個連續五天的密集課程需要高強度的腦力運轉和超快速的口語表達,大腦要時刻保持亢奮的狀態,不斷挑戰自我的極限,連我這麼愛講話的人到最後都覺得嘴巴疼。
相比於其他同樣需要大量參與發言的課程,我覺得LYT確實出類拔萃,有很多生動有趣的職場角色扮演,在換位思考之中明晰決策背後的邏輯。這門課會不停地鍛鍊大家的演講技能,同時也會傳授很多實用的溝通技巧。
例如,高效的反饋應該是及時的、客觀的和具體的,還有解決問題之前,更需要關注對方情感訴求,以及支持和理解是大多數人永恆的需求。

寓教於樂的生動課堂
幾經波折的第二學期
第二學期(2021年5-7月)的課程更傾向於管理理論,而較少顧及量化分析。我本以為課程少,應該會相對輕鬆,沒想到每門課程背後都有非常曲折的故事。
其中有學習新知識的痛苦和喜悅,有加入陌生團隊的不適和調整,有面對不同意見時的據理力爭,還有眾人團結改善讀書體驗的開心和滿足。
企業戰略課(Corporate Strategy)站在很高的維度來分析不同企業的長期發展前景。聽起來像是在構築空中樓閣,但是我覺得這些分析模型和理論框架可以使人的思考方式更富邏輯也更加全面,對企業管理工作提供大方向上的指導。
運營管理課(Operations)系統地介紹了企業在生產運營各環節的具體管理經驗。它採用「案例討論」的模式引用了很多經典的案例,比傳統的「課堂講座」模式需要更多的課前準備和課堂參與度。
最開始我們對教授的教學方式和評分標準有些異議,同學們便團結起來和學校以及教授進行了多次溝通。幸運的是,教授相當開明,最終採納了我們的意見,我們也從這門課中得到了更好的體驗。
市場營銷課(Marketing)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幾乎轉變了我對於營銷的看法。從前我覺得營銷不就是花錢做廣告嘛,後來才慢慢發現營銷戰略的重要性,永遠要以產品為中心,瞄準特定的客戶群,輔以合適的宣傳方式,最後還離不開高效的銷售和售後服務。
教授準備的課件內容豐富,選擇的教材課本《A Famework for Marketing Management》 更是精彩,書中有很多實例和心理學研究作為佐證,使得學術理論更加可靠可信。
雖然我還沒讀完教材,但是我已經被這門課、這本書激發了很多對於營銷學的興趣,下學期也選擇了相關的選修課。
而且這門課今年首次引入了「模擬世界(Simulation)」系統來輔助學習,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我在這個項目上花費了許多心力,也收穫頗豐。
我在高強度的每周決策中學習了實用的數據分析技能,還在不熟悉的團隊合作中不斷反思自己的領導能力和溝通能力,同時竟然還在微妙的同學競爭關係中體會了很多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