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感染人數實在太多了,在家隔離的人數猛增,沒人幹活,這種情況導致英國勞動力損失慘重。

來源:法新社
沒人能用,再不放寬措施,英國經濟或許面臨因人手不足出現短暫斷裂。
更加戲劇性的是,英首相詹森現在的處境也不佳。
因為他本人於疫情期間在家辦派對,結果現在被曝了出來。
帶頭違反自己一度宣布的疫情措施,沒有任何說服力。
前天在詹森宣布躺平的國會現場,有議員嗆聲:「以上帝之名,你該走人了。」

所以大家評一評,就這種不管不顧,徹底共存局面,新加坡該學麼?
能學麼?
新加坡的抗疫方式,並不總是一成不變。相反,是在不斷摸索中前進總結出來的。
李顯龍總理透露抗疫內幕;
「寧願反應過度,不願反應不足」
最近,海峽時報出了一本關於新加坡新冠抗疫歷程的書。
其中有一個部分是對李顯龍總理的採訪。他透露了一些這兩年來為人不知的抗疫內幕。
1)果斷實施阻斷期的背後:其實爭議很大
以2020年4月的阻斷期為例。
當時社區、客工宿舍病例開始激增,新加坡高層們碰頭開大會,討論抗疫措施。
其中關於封不封的爭議最大:眼看著疫情擴散,新加坡應該馬上封鎖。
還是等一段時間,觀察一下再說?

據說當天的討論沒有結果。
李顯龍總理是最後拍板決定的人,他說:
「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我們就此打住,明天再見面討論......如果我要採取行動,我寧願反應過度,也不願反應不足。」
If I'm going to act, I would rather overreact than underreact. 「我是這麼認為的,看當時的病例數字,顯然是往糟糕的局面發展,所以我們要採取行動。等待是沒有意義的。」

2)關於對疫情初期的口罩佩戴建議:早該改變立場
還記得疫情剛爆發那會,新加坡是建議不用戴口罩的。 總理坦言:
「我們應該早點改變立場,鼓勵大家用可循環使用的口罩。」
「當初,新加坡對口罩的建議是基於世衛組織的早期建議,即戴口罩沒幫助,還會讓人產生虛假安全感。
那一會大家也都在搶購外科口罩,而新加坡那時暫未有足夠的口罩儲備給所有人用。」

3)應對危機:一定要冷靜
李總理還提到自己在疫情高壓階段的個人生活,他會做一些冥想跟鍛鍊。
「面對新冠這樣會起起落落的危機,保持冷靜是最重要的。」
「這場大流行是對所有新加坡人的一次嚴峻考驗。」
「許多年後,我們的子孫或者曾孫問你在大流行的那段期間做了什麼,我們可以平靜且自豪地告訴他們『我盡了自己的一份力』。」

回憶過去兩年,新加坡在應對疫情這一方面並沒有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做法。
有像中國一樣截斷疫情的果決。
也有像英美一樣對經濟的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