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滿意度下降
調查顯示,本地選擇堂食的顧客相較於去年有顯著增長,但顧客對於餐館和快餐店食品質量的滿意度均有所下降。
隨著今年冠病疫情安全管理措施逐步放寬,相較於選擇打包或點外賣,越來越多消費者回歸堂食。

數據顯示,約59.4%的受訪者近期曾堂食用餐,比去年同期的34.8%增長了近25個百分點,但顧客對餐館和快餐店餐飲和服務質量的滿意度同比有所下降。
新加坡管理大學卓越服務研究院12月2日公布了針對餐飲和旅遊業的2022年第三季度全國客戶滿意指數(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of Singapore)報告。共有2600名本地居民參與了問卷調查。
整體而言,顧客對餐飲業的食品質量滿意度有所下降,且打包和外賣的用餐體驗明顯低於堂食體驗。滿意指數滿分為100分的情況下,顧客對餐館堂食、打包和外賣的滿意度分別為75.8分、71.1分和69.9分。
調查顯示,等候時間過長、食物涼了或不新鮮了、收到了錯誤的訂單等,是顧客滿意度較低的主要原因。
隨著疫情限制的放寬,餐飲業堂食的情況有所好轉。但是,餐飲業在招聘和培訓員工方面仍面臨極大的挑戰,業者不應忽視他們過去兩年裡花費大量精力建立的選擇打包和外賣的顧客群。
報復性消費
報復性消費,食客增多,但質量下降。


4月底本地對疫情管控逐步開放後,許多人便呼朋喚友,聚會兼聚餐,大快朵頤。
這原本是無可厚非的事,逐步解禁就是要恢復市場活力,然而過熱的消費行為導致餐飲業水平下跌,不知能不能解讀為「報復性收益」,以彌補過去兩年因疫情造成的虧損?
比如說,有的餐廳也許為了節省電費,餐館冷氣關了一半,導致顧客悶熱難受,就餐體驗不佳。

俄烏戰爭導致物價飛漲,消費者在消費時已經付出漲價三四成的代價,還要忍受食物分量減少、品質低劣的待遇,這不是變相的雙重起價嗎?
餐飲業者可以從逐漸復甦的市場中撈回成本和利潤,但也須「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不斷調整
但是總體來說,本地的餐飲業還是保持著一定的水準,疫情帶來一定的影響,相信後期會逐步恢復,不管是服務水準,本地餐飲業的經營模式也在不斷變化。
本地餐飲承辦業在疫情暴發前已緊貼現代生活步伐不斷調整經營策略,服務形式從豪門盛宴到小康家庭聚餐派對,滿足不同宴客需求;菜式選擇從中餐、本地風味擴大到年輕人喜歡的西餐、人氣的日韓料理,甚至環保健康的素食。
疫情重創餐飲業,業者卻從便當需求把握生機。隨著防疫措施鬆綁,本地餐飲承辦業務有望在年底佳節重拾疫前的佳績。

餐飲承辦商為國人提供的團餐配送服務,也稱團膳,形式多元,從每人一份的便當飯盒(bento),到十人享用的小型派對餐(party meal),再到擺設精緻充滿巧思的自助餐(buffet),甚至提供廚師現場烹調(live station)。
早在1980年代,本地陸續有許多小規模的餐飲配送公司為國人提供便利。人生中各大喜慶場合如:婚嫁、喬遷之喜、彌月慶生、公司聚餐、企業宴會等活動,都有餐飲承辦業者的身影。
時至今日,本地餐飲承辦業百花齊放,許多業者具備先進科技管理模式。

新加坡餐飲承辦業的優勢之一是本地人口稠密,地方距離近,交通順暢,專業的服務車隊能確保送餐守時與食物衛生。
冠病疫情暴發前,餐飲承辦業幾乎達到高峰。然而,受疫情波及,餐飲承辦生意停頓了兩年多,一度走入谷底。
餐飲承辦服務的盛行,與本地社會形態有關。以前的人多數懂得廚藝,人們習慣在家烹煮三餐。隨著時代進步發展,女性外出工作,在家裡做飯的人愈來愈少,更顯出餐飲承辦服務的重要。另,每年的農曆新年和聖誕節,也是送餐最忙碌的時候。

時下年輕消費群的消費形式與以往不同,除了更偏愛日韓料理,點餐份額也有所減少。年輕人的聚會,一般不會只點一組自助餐,而更可能會選擇小型派對自助餐,再另外購買一些他們喜歡的食物。
疫情期間,許多居家業者為小眾顧客提供膳食,這也讓業者踏出舒適圈,開始思考並擴大餐飲承辦服務,例如推出即食餐、月子餐等,一些業者也轉向生產即煮或即食產品,甚至在菜式中融入植物性蛋白質和本地農產品。許多新加入的業者也為顧客提供個性化服務,根據顧客每日所需營養,客制出早、午、晚餐膳食計劃。
如何打造自己的競爭力,將成為每個餐飲承辦業者須要思考並積極行動的關鍵問題。只要業者們保持開放的心態,還是能想出新鮮的點子,吸引顧客,但也要保持食物和服務的水準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