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真空慢煮」製作日式雜菜飯的年輕人,到當學徒練煮粥手藝的被裁經理;從放棄穩定工作賣蝦面的前白領,到創新面煎粿的年輕機師。
過去七個月以來,六位記者在第三系列的《小販周記》中,用30個別樣故事向讀者娓娓道來一眾小販的動人故事,今天的故事是本系列的最後一期。
這些報道中有談到小販們手藝的傳承創新,也有他們對創業守業的堅持,這些故事既是小販自己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又是背後無數小販生活的縮影。
新加坡小販文化如今已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這一切都離不開小販們背後默默的耕耘,未來他們定將繼續用自己的故事譜寫下本地的特色美食文化。
兄弟三人合夥開肉骨茶攤,42年來投注心血致力讓食客們嘗到原汁原味的潮州肉骨茶,言傳身教也影響年輕一輩,不願讓父輩一手打造的美食招牌付諸東流,如今已在攤位學習三年,未來有計劃接手。
淺褐色的湯頭清澈,卻也不掩一抹濃郁的肉骨香,當記者問起這家位於宏茂橋10道的成記肉骨茶的營業年數,老闆娘答道,「一眨眼就過了42年…」
冠夫姓的老闆娘陳江亻頡荏(61歲)說,肉骨茶本是丈夫的家族生意,當初家中小叔跟著表兄弟學習烹煮肉骨茶的手藝,學成後便與自己的丈夫及另外一個弟弟到宏茂橋自立門戶。
「我們總是花上整個晚上剁肉骨、調製蒜頭胡椒等配料,配好林林總總的香料,這一切的功夫最後才烹煮出那一碗碗香濃的肉骨茶。」
陳江亻頡荏說,憶起當年自己還是個阿姐時就來到攤位做工,好些年過去了,當初的阿姐變成了阿嫂,但肉骨茶還是那份肉骨茶。
「最在意的就是潮州肉骨茶湯頭的原汁原味,嘗上一口,入口順滑,直通脾胃。」就是憑藉著這股堅持,這間老字號才得以42年的歲月里依舊在食客心中留下一席之地。
不過,隨著攤主們的年紀漸長,這間老字號如今也得為尋找未來的接班人作打算。
陳江亻頡荏說,三年前兒子畢業後,便選擇來到攤位學習,「雖然我當然希望自家的美食招牌後繼有人,但未來他是否願意接手攤位,這一切還得由他決定。」

除了最有名的肉骨茶,也售賣鹵豬腳、潮州蒸烏魚,搭配著豆枝、芥菜等小菜。(鄔福梁攝)
從蒜頭到肉骨都須精挑細選
為一抹古早味,從蒜頭到肉骨都要花上時間精挑細選。
陳江亻頡荏表示,這些年來,攤位的每個人最在意的就是自己肉骨茶的那個古早味,「因此從胡椒到蒜頭,再到肉骨,都是我們嚴格挑選,花上心思調味,為的就是讓食客們嘗到傳統潮州肉骨茶的原汁原味。」
「這是我們40多年來的堅持,選擇上好又新鮮的排骨,搭配調製的蒜頭及胡椒燒煮,每個步驟都很注重。」
陳江亻頡荏也說,除了招牌的肉骨茶外,攤位也有售賣潮州蒸烏魚及鹵豬腳。
她也告訴記者,因為受到禁堂食的影響,不少食客只得打包,因此食物味道上稍打折扣,因此生意稍有減少。
「當年的沙斯和經濟危機我們都撐過來了,相信憑藉真材實料的好味道,在恢復堂食後,食客們也一定會再來捧場的。」
當了3年學徒 堅定接手攤位決定
曾認為當小販又累又苦,但三年學徒所感所聞讓他堅定接手攤位的決定。
陳嘉康(25歲)受訪時說,「我原本認為,當小販無疑是辛苦的,工作的環境熱又得每天接觸油煙,但想到父輩打造的美食招牌就得被迫歇業,我一咬牙便來到攤位學習。」
他說,雖然小販生活確實勞累,但看到自己親手做的自家招牌食物受顧客喜愛,還是不禁覺得備受鼓舞。
陳嘉康說,自己下來還是會在攤位內慢慢學習,也期盼著有朝一日學成,能夠作為接班人傳承美食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