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財政損失高達74億新元,何為?
近日,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說,金融管理局上財政年蒙受74億元的虧損,是負面貨幣兌換效應導致的...
不過,這不影響新加坡官方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以及金管局採取的貨幣政策。
金管局上財政年的外匯儲備投資收益達40億元,但由於新元走強,使得這筆收益因為87億元的負面貨幣兌換效應而抵消。
黃循財解釋說,根據凈投資回報框架,政府可以動用金管局、政府投資公司GIC和淡馬錫控股多達50%的凈資產預期長期實際回報。因此,這三家投資機構的短期表現不會影響政府預算。
此外,為了緩解貨幣兌換和投資回報的波動性,政府要求金管局每三年內繳交同等金額的公司稅。這意味著,儘管上財政年蒙受虧損,但仍會根據取得凈利的前兩個財政年累計稅額,繳付11億元的稅金,從而緩解對政府預算帶來的衝擊。

(圖:來源自網絡)
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數字加密貨幣迎來了大衝擊,一瀉千里!
2022年5月穩定幣TerraUSD及和它掛鉤的Luna崩盤,加密貨幣進入有史以來最冷酷的寒冬。
新加坡對加密貨幣的監管似乎更加嚴格,有公司把總部遷至其他國家及地區,接下來對加密貨幣投資也將出台措施,尤其是散戶投資者方面。
一年前,名為Luna的加密貨幣價格略高於8美元,半年不到飆升到99美元,2022年初跌落近50%後繼續高歌猛進到110美元以上,狂熱的支持者更是形容Luna代幣「要登上月球」。
如今,它已不值分文,背後的原因主要是TerraUSD的崩盤。
比特幣從2021年11月的6萬7000多美元高點,一度跌破2萬美元,最近回到近2萬4000美元以上。
對沖基金三箭資本(Three Arrow Capital)過度押注加密貨幣價格漲勢,大量借貸進行槓桿交易,價格大跌時候蒙受巨額虧損。
之後三箭資本貸款違約,對三箭有曝險的加密貨幣借貸公司收不回錢,投資者擔心這些公司倒台,趕緊提取貨幣和拋售離場,引發擠兌現象。

(圖:來源自網絡)
有人說,加密貨幣是一場「龐氏騙局」,也有人相信,在加密貨幣還未更普及時發生危機,有助於監管更完善,讓行業健康成長。
新加坡李白金融學院院長白士泮認為,加密貨幣大跌根本原因是它的投機性質,包括風險投資的資本炒作,「加密貨幣經紀商和借貸平台提供超高存款收益和槓桿,槓桿押注加密貨幣等業務運作模式不透明也不可持續。」
他預計這個多米諾骨牌效應會逐漸顯現出來,加密貨幣會經歷一輪洗牌,超過1萬5000個幣種大部分將被淘汰。
目前已有數個加密貨幣平台倒下,包括Voyager Digital、Celsius和Vauld,貝寶金融暫停帳戶提款。其中不乏因貸款給三箭資本無法收回,導致資金危機。不透明的運作方式也是導火線。

(圖:來源自網絡)
全球首三大穩定幣泰達幣(Tether USDT)、USD Coin和Binance USD過去一年基本穩定在美元等價水平。
穩定幣分好幾種,包括法定貨幣支持、加密貨幣支持、商品支持和算法等,菲利普斯說,市場會繼續測試不同模式的韌性,模式也會不斷演變改善。
新加坡金融科技協會會長泰亞比(Shadab Taiyabi)指出,儘管市場動盪,但加密貨幣的基礎科技已證明了它的價值,政府參與許多項目說明這點。
加密貨幣的這一輪多米諾骨牌效應,似乎局限在加密圈內。
相較下,開設加密貨幣交易戶頭門檻低,網上交易便捷,打著高回報率的廣告,吸引了眾多散戶。
國際清算銀行(BIS)的報告發現,比特幣價格上漲與新用戶顯著增加關聯度高。比特幣上漲10%,用戶增加3%。
比特幣暴跌之後兩星期,用戶平均減少5%至10%。
主要用戶是年輕人和男性,他們被認為最偏好「尋求風險」,或可能出於「唯恐錯過」心態而進場。
2022年初,新加坡金管局公布指導方針,闡明數碼代幣業者不應在公共區域進行行銷或宣傳活動,如公共運輸工具、公共運輸場所、廣播及印刷媒體、期刊、第三方網站、社交媒體平台、公共活動和路演,目的是保護散戶。
7月,金管局一直在仔細考慮引入額外的消費者保護措施,這些措施可能包括對散戶參與的限制,以及在進行加密貨幣交易時使用槓桿的規則。

(圖:來源自網絡)
這次加密貨幣寒冬「受凍」的業者,有幾個以新加坡為總部或基地。這些以新加坡為基地的加密貨幣企業,與新加坡加密貨幣相關法規並沒太大關係。
金管局正計劃強化對加密貨幣行業的監管,接下來幾個月會就擬議措施進行磋商。
之前,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已把總部遷離新加坡,另一業者Bybit也把總部從新加坡轉移到杜拜。
中國香港不久前宣布要推出加密平台執照機制,讓人擔心新加坡會否失去這個領域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