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自己歷史、起源和文化的人民,就像無根之樹。」5月4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社交媒體連發兩帖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呼籲新加坡人反思該歷史事件代表的文化復興和愛國精神。
李顯龍先是用英語指出,100年前,中國青年和知識分子拒絕封建傳統和傳統思想,為復興中國和邁入一個新時代而激奮並動員起來。五四運動引發了一個志氣昂揚和愛國主義的時代,令許多人決意不再讓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受辱。
「五四運動是中國的轉折點……塑造了今天的中國。」他寫道。
隨後,這位新加坡總理用中文引述唐太宗的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稱這句話提醒了歷史的重要性。

李顯龍臉書頁面截圖
在這條帖文中,李顯龍分享了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十年前的一篇文章。
2009年5月4日,楊榮文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五四是新加坡豐富遺產的一部分》一文,闡述了五四運動在中國現代化過程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如何對新加坡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文章認為,五四運動鑄就了中國人集體的決心,要創造新的中國文化,推翻封建思想、提倡性別平等、反對黃色文化、強調普及教育以及推崇科學與技術。
作者當時指出,發生在中國的每一場重大事件,在新加坡都會引起反響。經過90年,五四對新加坡的影響,在占該國四分之三人口的華人的文化復興中依然可見。
「它(五四運動)在殖民地時期為華人社會注入的生命力和活力,令英國人感到害怕,也對新加坡的自治和獨立,作出巨大貢獻。」他寫道。

「過去遭列強蹂躪的中國,如今令列強越來越畏懼」
《聯合早報》是新加坡最大的中文媒體,有關五四運動對新加坡產生的影響,該報4日的社論稱,這場發軔於百年前波瀾壯闊的新文化運動,讓新加坡新老華人移民開始上下求索,思考這個古老民族該如何告別封建和愚昧,走向真正意義的現代化。

楊榮文(中)和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右)主講「五四運動百年回顧」大型演講會 圖自《聯合早報》
當天,新加坡南洋孔教會主辦了「五四運動百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從反傳統到回歸傳統」,楊榮文發表書面致辭表示,「經歷了一個世紀,世界局勢發生巨大轉變。過去遭列強蹂躪的中國,如今令列強越來越畏懼,對中國本質的誤判,更加深了列強的恐懼感。」
他強調,中國向來都沒有帝國殖民的傳統,只維護中國認為合法的國家利益。歷史的教訓讓中國了解,奉行帝國殖民主義必自斃。不要干預他國內政,共生共榮方為上策。
在慶祝五四百年之際,楊榮文指出,中華民族應弘揚的五四精神,該是「剛強與純凈的精神」。
「欠缺剛強力量,中國人將再度被欺凌,但是剛強的中國不應懷有報復之心,也不可打壓其他國家。」他說。
這位前外長進一步表示,「今日我們需要一場新的新文化運動,讓中國的發展造福全人類。我們需要一個超越個人、家庭、親屬、朋友和中國政治,可包容多元文化和宗教,並宣揚『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新儒家思想。」

「五四不是西式民主的泛濫」
4日當天,李顯龍在臉書上轉發的另一篇文章來自英文雜誌《外交學者》(The Diplomat),刊登於2015年,題為《中國五四運動的遺產》(The Legacy of China's May Fourth Movement),作者是美國專欄作家安基特•潘達(Ankit Panda)。
文章稱,儘管五四運動是一場人民起義,但它不應該被誤解為「西式民主的泛濫」,這場運動代表的是一種「深刻的民族主義和普遍的憤怒」,衍生自西方對中國的掠奪。
作者當時指出,五四運動後思想解放到來時,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中的陳獨秀、李大釗並沒有轉向西方啟蒙時期民主人士的著作,或是就美國《聯邦黨人文集》進行思考,而是和同期的蘇聯知識分子一樣,轉向馬克思尋找新的方向。
「文章很好地概述了五四運動的起源,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中國,值得一讀!」李顯龍評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