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唯二的兩個人口過超過10億的人口大國,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我國人口14.12億,印度13.8億相差已經很接近了,或許正因為如此,印度也總把中國的當作自己的比較目標。
事實上在新中國剛成立時,印度的經濟基礎比我國還要好,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兩國的差距也並不是很大,甚至在1987年印度GDP比中國還要高。當時印度的GDP是2790億美元,我國是2730億美元。
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兩國漸漸拉開差距,到了2020年我國GDP高達14.73萬億美元,而印度只有2.62萬億美元,我國是印度的5.62倍。
其實當年也有很多人看好印度的發展。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也曾經說印度比起中國來有三大發展優勢。

第一是印度的私營部門比中國的私營部門發展水平高,治理模式國際化水平高,資本回報率高。
第二是印度有比較強大的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同時法律制度比較健全,「有利於為智慧財產權的形成與保護提供一個更好的環境。」
第三就是印度的人口結構,印度平均年齡23歲,中國是33歲(當年數據),印度的人口增長率也比中國高,所以享有更大的人口紅利。
既然印度的有著這些發展優勢,為何和中國的差距反而會越來越大呢?因為這些所謂的優勢都是有條件的。

第一,印度的私營部分也就是民營企業之所以當時比中國發展水平高,是因為中國私營企業放開的比較晚,發展的時間比較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私有企業的發展日新月異,最後已經遠遠把印度的民營企業甩在身後。
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我國已經有37家民營企業上榜,而印度全部的上榜企業只有8家。差距一望可知,尤其是在新興的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行業,我國邁入世界第一梯隊,而印度的還沒有一家有世界影響力的企業。
第二印度強大的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就更不用提了。中國的四大銀行別說是印度了就是在世界上都是巨無霸級別的存在,實力強大的一塌糊塗。
而所謂發達的資本市場,其實反而是印度的一個致命傷,正因為印度過度開放本國的資本市場。所以印度幾乎被外國資本玩弄於股掌之中。美國每一輪收割周期,像印度這種國家都是在收割之列,完全無力抗衡。就是本來實力就不行,還過度開放資本市場,沒有建立厚厚的防火牆。這也是印度經濟的一個重大制約因素。

正因為印度這種脆弱性,印度和其他四個國家被稱為玻璃五國。也就是一碰就碎,根本沒有抵擋力。
第三點,李光耀說的印度人口紅利這個事其實現在還是存在的。印度的人口年齡結構比中國要有優勢,社會平均年齡比中國年輕。人口增長率比中國高。
但是有個問題,工業社會和農業社會是完全不同的。農業社會有人就算是有資源,有勞動力就能種地,人口數量就是人口紅利。
而工業社會卻不一樣,必須是有工業人口才算是有人口紅利。這道理也很簡單無論是操作機器還是做基層管理,沒有知識你是根本幹不了的。越是高端的工業,越是需要更高的學歷和更高的技能,沒有受過足夠教育的人是萬萬難以勝任的。
這就要求國家必須給國民提供足夠的教育,印度在這一點做的顯然遠不如中國。我國在建國初期還是一窮二白的時候,就開始掃盲教育。現在的教育覆蓋率幾乎是涵蓋了所有可以入學的兒童,而印度卻擁有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文盲群體, 文盲人口接近3億,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文盲人口過億的國家。所以印度的有很多人根本就無法成為工業人口。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印度無法為這麼大量的勞動力提供就業,也就意味著即便是龐大的擁有工業人口印度也不能完全發揮這些工業人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