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新加坡的日增病例又回到高位了。日增確診逼近4000例,而死亡人數逼近日增20例。
在我們看來,這種情況堪稱嚴峻。
但是在專家看來,新加坡疫情實際上暗流涌動得很厲害。
專家:實際感染率或是確診數2倍
「隱形病例越多越好」
新加坡的實際感染人數,比衛生部官方公布的更多。這一點現在幾乎是「共識」。
但實際確診數跟通報的確診數到底相差多少,很難知道。
我們並不清楚,此刻社區中有多少無症狀的抗原快速檢測陽性感染者。
本地一些專家陸陸續續就目前的感染情況,發表了自己的猜測。
比如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他認為:
「實際感染率或許是每日公布的至少兩倍。」


來源:moh
照他這麼說,新加坡現在的日增病例得有7000多。
關於至少兩倍的結論是如何得出的,沒有細說。
不過,斐瑞醫療中心傳染疾病醫生盧家燊也有觀察到,從這個月11日起,因為檢測程序調整,到醫院診所做核酸檢測(PCR)的人數確實驟減。(戳這裡了解調整後的檢測程序)
據醫生觀察,本來有很多抗原檢測陽性,但無症狀的人上門要求要做更精準的PCR檢測。
但11日以後,上門求檢測的人數驟減。
原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大家遵從調整後的程序。

來源:ITIJ
另一個是網友真實經歷,上門去到診所想做檢測卻被拒。
在這種上下推動中,真實病例人數到底有多少,只能猜猜猜。
不過就專家們的見解,這種情況未必不是好的。
我們不清楚實際感染有多少人,這就意味著沒有被統計進官方病例人數的那部分感染者,成了社區中的「隱形病例」。
他們沒有做PCR檢測,沒有被官方定義為確診,這就意味著他們只要在家隔離即可。

來源:moh
同時也因為不會收到強制隔離的簡訊,所以出門溜達目測也是沒什麼問題。
那麼問題就來了。
對於未知人數及活動軌跡的「隱形病例」,沒有感染過新冠的人要如何自處?
有「隱形病例」,輪到誰該擔心?
張毅穎教授跟盧家燊醫生都認為,如果是已經打完了2針疫苗,甚至是打完第3針的人不用擔心碰上病例。
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Alex Cook)副教授,則是特彆強調:
那些沒有打過疫苗的年長者(60歲以上),得小心了。
現在的研究表明,沒有打過疫苗的患者出現嚴重症狀的可能性比打完疫苗的人高出至少10倍。

所以這並不是在開玩笑。
新加坡現在就在病毒共存的必經之路上,沒有打疫苗,相當於是在病毒環境中裸奔。
沒有疫苗保護,這人身安危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如果碰上明知自己感染,但因為無症狀無礙而選擇出門、活動不誤的「隱形病例」,那吃虧的會是誰已經明擺著了。
不過與此同時,本地的關於新冠的輿論基調正在轉向。
比如,沒打疫苗的人碰上新冠,專家會覺得這讓人擔憂。
但是打完疫苗的人,專家建議你不要那麼怕病毒。

來源:the star
盧家燊醫生就表達了這麼個意思,新冠本身不恐怖,恐怖的是我們覺得新冠恐怖。
要跟病毒共存,就要改變心態。打完疫苗的人,在這種大環境下還是可以照常生活。
這個論調相信大家已經聽得很多了,幾乎近兩個月以來都這麼說。
只是,一邊我們接受病毒不可怕的薰陶。但是一邊行動上穩定期措施,比如限制社交人數2人等措施又延長到下個月21日。
一方面想說新冠不可怕,但重症人數不少,死亡人數增加,其中並不缺少打完疫苗的人。

來源:moh
另一方面想說新冠可怕,但「隱形病例」真實存在,也確實有打完疫苗的健康人感染了沒有症狀,還是OK。
古阿烈(Alex Cook)副教授還認為,這些「隱形病例」越多越好。
他是這麼說的,從抽象角度而言,隱形感染越多越好,這意味著我們更接近群體免疫。
張毅穎教授也說,現在只有住院情況才能反映新加坡的真實疫情狀況。
既然說到了住院情況,咱們就來看現在本地住院及死亡情況。
添1起准證持有人新冠死亡病例
10月死亡超過前18月總和
先說下住院情況。
截止到前天(21日),因新冠住院的共有1613人,比20日的1718人少了105個。
重症患者總計407人,其中346人需要吸氧,有61人入住ICU,比20日少了6人。
其中ICU的人數減少,按理說是應該值得高興的。
可是如果結合這兩天的死亡人數,就會發現ICU的病患減少可能不是病情好轉,有的或許是重症不治。

來源:moh
前天又有16人因為新冠去世。
這16位新冠死者年齡介於61歲到93歲之間,分別有12個男性、4個女性。
其中8人沒有打過疫苗,7人打完疫苗,1人只是部分接種。
15人有潛在疾病。但還有一人打完2針疫苗,身體據說沒有已知疾病也去世。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自27日以後每天都有人死亡,據文告基本上都是新加坡公民或者永久居民。
但前天16人當中,出現一個是拿準證的馬來西亞男子。

來源:insider
相信大家還有印象,自疫情發生以後,新加坡的死亡率其實在全球算是很低。
可是到了10月卻有點破防。
據本地媒體海峽時報的統計,新加坡10月死亡人數比過去18個月累計加起來還要多。
截止到前天,新加坡累計死亡280人,其中僅10月因新冠併發症去世的就有185人。
專家認為這種情況是因為德爾塔變異毒株的毒性太大。
特別是對於沒有打過疫苗的人來說,這並不亞於是賭命。
就10月的死亡人數統計出來的結論,跟打完疫苗的人相比,沒打疫苗碰上德爾塔的死亡可能性是前者的8.5倍。

來源:海峽時報
古阿烈(Alex Cook)副教授表示:
「對於任何中年或年長的人來說,不接種疫苗都是一場巨大的賭博,失去一切,收穫卻很少。」
然而打完疫苗也不等於萬事大吉。
過去28天病逝的人當中,31.4%已完成疫苗接種,68.6%則未接種疫苗或僅接種了一劑疫苗。
如果將打完1劑疫苗的人歸類到接種過疫苗的範圍,那麼沒有打疫苗跟打過疫苗的死亡率恐怕要接近。
這一切再次證實了疫情面前人人平等,且也無國界。

來源:todayonline | 專門隔離設施
在本地去世的准證持有人,去年有一個中國籍的,今年有一個荷蘭船員,其他多數是本地人。
但現在又多了一個馬來西亞籍的。
這似乎並不能說明什麼,只是需要警惕。
在新加坡去世,外國人還要考慮到後事問題。
現在新馬邊境並沒有完全開放,家人接到死訊是一打擊,要跨國處理後事更是一大難題。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有的會要求將遺體送回故鄉。只是疫情下,遺體也是攜帶病毒的,這又該如何解決?
本地新冠死亡病例,如何安葬
這個月,新加坡的殯葬業「火」了。
這種紅火,讓人一言難盡。
多數殯葬業公司,都表示今年9月的時候,還沒怎麼處理過新冠死者的殯葬事宜。
但是到了10月,接活接得很平均。
比如一家接5單,另一家也接個5單。接單之餘,還接到了不少打來諮詢的電話,有的是重症患者,有的是患者家人。

來源:海峽時報 | 本地第一個新冠死亡病例
據業內人士透露,本地的新冠死者安葬流程大致如下:
首先,殯葬公司人員得全身做好防護措施,比如口罩、手套、防護服都是必須的。
新冠死者遺體在送往太平間之前,得經過清洗、穿衣、消毒,用雙層袋子裝起來。
裝好放入棺木以後,進行密封、消毒。
而新冠死亡病例的埋葬地,也有劃分區域及安全距離。
棺木下葬時,周圍2米範圍內的區域需要封鎖。封鎖區域內,除了殯葬人員,其他包括家人都不能踏入。
如果現場有用到帳篷,得進行消毒。此外,還有用來運載遺體的靈車跟轉運車輛也都得次次消毒。

來源:The Life Celebrant | 早前照片
這僅僅意味著,有的人可能自親人確診後,病情惡化到入住ICU到最後死亡都再沒見過面。
到最後一刻道別,有條件的可以遠觀,沒有條件的可能就是殯葬人員幫忙拍一張最後的棺木照片。
這個時期因為下葬流程變繁瑣,殯葬收費也在漲。
據業內人士透露,兩周前火葬服務可能收個約500新幣費用,但現在,一個為期三天的全包服務收費約800到1000新幣。
這個價格還是成本價。

來源:CNA
如果是穆斯林的新冠死者葬禮,那麼費用更高,現在價格在2000新幣到5000新幣之間。
最後還有一點,能給新冠死者殯葬的人,必須是要經過專門培訓的。
在新冠之前,新加坡也曾經歷過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