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籠有新加坡最多的合法地掛著紅燈的房子,有稱為第二中國城的各地美食,還有幾百家寺廟教堂會館。
星期六我和妻子一起參加了芽籠士乃文化遺產之旅(Geylang Serai Heritage Trail)。這是由芽籠士乃民眾俱樂部組織,芽籠士乃國民融合委員會主席李宏斌(Lee Hong Ping)先生免費導覽講解。目前這個文化遺產之旅分三條路線,每次游一條路線,耗時約2至2.5小時。我們參加的是阿裕尼附近的路線1。
清晨在阿裕尼地鐵站集合,迎接我們的是服務周到、幽默風趣、從未讓人失望的Lee Hong Ping先生。

從地鐵站經25巷(Lorong 25)走到沈氏大道(Sims Avenue)。導遊常年居住本地,知識豐富,連為什麼單數巷在這裡的淵源都能娓娓道來。

阿彌陀佛佛教中心(Amitabha Buddhist Centre)是一家藏傳佛教廟宇。因疫情限制參觀人數需提前預約,我們沒進去。

在大門口的兩旁各有六個轉經筒。據說用手全部轉了這些轉經筒等同於誦經,能轉世。

崇佛林佛教中心(Chong Hood Lim Association)是發源於本地的佛教團體,也是從事慈善的宗教組織。

崇佛林內,可誦經拜佛。

蕭氏會館(Siow's Clan Guild Association)和觀禪佛學會(Guan Chan Buddhist Society)比鄰而居。

錫安樓,建築像民居的教堂。

加冕浸信教會(Coronation Baptist Church)。

25A巷上各教堂廟宇和平共存。

25A巷另一邊的衣服零售店。

27巷的公寓。

27A巷南洋風格的兩層樓店屋。

在芽籠後巷的店屋後牆上,常可見到膝蓋高度很明顯的修補痕跡,原來是幾十年前店屋處理糞桶的通道。半夜倒糞夫們用新糞桶換走當日用過的,挑到"32門"羅厘上帶走處理。

又一間佛堂。

29巷路上看到的外圍牆浮雕。

順天宮(Soon Thian Keing)祭拜土地神大伯公,似應歸類於道家廟宇。宮前的山門寫著「順天宮」,左側的小字寫著「路班讓」,右側寫著「1993年」,記錄著1993年由路班讓(Bugis Junction, 現稱白沙浮)遷移到此。

順天宮前門兩側的石獅。你知道哪只是公那只是母的嗎?

順天宮內富麗堂皇,至今香火不斷。它對教育事業也作出貢獻,過去,崇正學校和崇本女校的經費就依靠順天宮的香油錢捐贈。

廟堂天花板上的金蝙蝠,寓意福到。

根據廟裡石碑的記載,順天宮建於1847年(也許更早),並於光緒28年重建,因此確認為新加坡第一座華人廟宇。

順天宮南邊的彭氏會館。

順天宮北邊的張氏會館。

順天宮對面的同敬善堂。

芽籠大路(Geylang Road)南邊的旅館。

芽籠大路北邊的廟宇,屋頂金佛。

24A巷的兩邊店屋都保留了最完整的南洋特色。翻新後色澤鮮艷,作工精細。

二樓的三扇窗戶。

二樓的三扇窗戶。

這些店屋除了住家,也有廟堂會館。

22巷 (阿裕尼路)的廟宇。

又一座不同風格的佛教堂。

茶陽(大埔)會館成立於1858年。1890年創設「回春館」,是第一間宗鄉會館設立的醫社。1906年,創辦啟發學堂。會所曾幾次搬遷。2002年會所「茶陽大廈」竣工。新大廈全部自用,目前會員6000多人。

石碑上記錄著一百多年前捐贈銀元的先賢們。

茶陽現屬大埔縣,是新加坡大部分客家人的祖籍,包括總理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