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年能產生多少垃圾?
答案是500噸!
國家環境局最新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我國去年生產的總垃圾量達到約588萬公噸,同比下降19%,也是連續第四年下滑。
去年製造的固體垃圾中,412萬公噸來自工業和商業場所,較前年的537萬公噸顯著減少了23%。其餘176萬公噸為住家垃圾,較前年的187萬公噸減少了6%。

但是這部分垃圾中,人們居家辦公導致用於包裝的紙類垃圾增長13%,成為全年最大的垃圾來源。
疫情下大家習慣了在家叫外賣、網購,於是就有了各種包裝紙類的垃圾,這部門包裝紙皮用完即丟,並沒有辦法後續利用,於是紙類垃圾增加到114萬4000公噸。

而廚餘垃圾的總量減少,整體下降11%!
有自助餐供應商去年7月起引進廚餘處理機,每天平均將50公斤的廚餘壓榨成漿。自助餐供應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整體的垃圾會減少了一半,因為食物垃圾占了將近一半,公司也會減少需要用的黑色垃圾袋。

而因為疫情影響,去年辦公室、商業和工業場所製造的垃圾量減少,原因包括非必要經濟活動在阻斷措施期間暫停、對商品的需求降低和公眾活動範圍受限。
根據環境局數據,本地去年的非住家垃圾從2019年的537萬公噸減少到了412萬公噸,住家垃圾也減少到了176萬公噸,但再循環率也跟著減少了7%。

去年垃圾生產和回收量,都相當受到疫情的影響,相信隨著疫情的影響逐漸放緩,趨勢將有所改變。
當局接下來將率先針對電子、包裝和食物這三項垃圾源進行再生利用,朝零廢棄目標邁進。
垃圾分類
其實生活在新加坡的人會發現,新加坡雖然有實施垃圾分類,但相對來說沒有日本和上海那麼複雜嚴格。

新加坡的垃圾分類制度與日本、比利時相比不算複雜,大體上分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兩大類。
可回收垃圾投放於藍色垃圾桶內,不可回收垃圾投放於綠色垃圾桶內。放置可回收垃圾的藍色垃圾桶內又分為塑料品、紙製品、玻璃製品、金屬用品四類,並分別用藍色、綠色、紅色和黃色四種醒目顏色作為標識。大件可回收物品需另行處理。

在新加坡,垃圾回收企業是垃圾分類的主力軍。因為普通居民的生活垃圾與工商業的垃圾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相應的垃圾回收企業也分為兩類。
針對於居民生活垃圾,政府部門將整個新加坡分為七大區域,採用統一招標方式,由有資質的垃圾收集商參與投標。
目前,新加坡共有4個垃圾收集商擁有許可證,為相應區域提供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利用垃圾的收集服務,居民把可回收垃圾投入桶中後,就會由持有執照的收集公司收集並加工處理,實現廢棄資源再循環使用,為此居民也要繳納相應的垃圾回收費用。

針對工商業垃圾,目前新加坡有300多家註冊的工商業垃圾收集商,可由企業自行選擇。
分類
總體來說,新加坡的垃圾分類概念比較直觀,執行起來難度不大,以「三R原則 (Reduce Reuse Recycle)」為核心的垃圾處理流程卻很嚴格。
超市的大部分產品都由簡單的紙盒包裝,塑料袋也是可回收的;在自帶環保袋、不使用塑料袋的情況下,會拿到20分左右的金額返還。

食閣里眾多商家的外帶包裝,也是使用特殊油紙直接綑紮打包。不能回收的垃圾在焚化廠焚燒後,體積已經減少了90%,但之後還會有專門的機器進行分揀,將其中的金屬分離,送廠售賣;再分揀,適用的灰渣製作成磚頭或用於鋪路等。
為了我們的環境,還是希望大家能對垃圾進行分類,再丟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