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育率不斷下跌,不光是新加坡所面對的問題,幾乎所有已開發國家和社會,都共同存在這一現象。(聯合早報)
作者 李梓民
新加坡政府將舉辦系列對話會,了解新加坡人對於婚姻和育兒的經驗與看法。
生育率持續下降關係國家的未來存亡,是必須儘早應對的嚴峻挑戰。對話會選擇這個課題是正確的做法。
生育率不斷下跌,不光是新加坡所面對的問題,幾乎所有已開發國家和社會,都共同存在這一現象。

(網際網路)
我查了世界銀行2018年的資料,生育率(一個女性一生的產子平均數)低於2.1替代率的亞洲社會:中國1.7、香港1.1、日本1.4、韓國1.0、新加坡1.1、台灣1.1;西方社會也都普遍低於2。
長此下去,這些社會都將崩潰消失。這不是移民能夠解決的問題。 雖然說生兒育女是夫妻的決定,現代科技和社會制度安排、觀念改變,讓男性也能夠肩負一些責任,可是真正承擔起主要責任的,還是懷胎九月、哺乳照料嬰兒的母親。
可以這麼說,決定生不生,生幾個,最終的決定權還在於女性。而人的行動取決於觀念,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發生什麼樣的行為。
發達社會的女性為何不生育或少生育呢?因為女性在這些社會的角色改變了。

女性在社會的角色改變了。(海峽時報)
生兒育女還是只能靠她們,但是社會卻要求她們跟男性平起平坐,甚至用衡量男性的標準去衡量她們,包括從政的比例、進入大企業董事局和高管的比例、當兵的比例等等,用這些來判定女性的地位是否提高了。這種額外的期待與要求,長期必然扭曲女性對於生兒育女的本能。
然而,卻沒有人或很少人去關心母親這個角色的使命和地位。
沒有母親的照顧,我們很多人都很難有往後的成就;沒有了母親的存在,我們很多人的童年恐怕也不會那麼美好。可是,審視現代女性的焦點,卻更多是在家庭之外的表現,而不是持家的貢獻。
現代女性因為事業的壓力,很多錯過了生育的最佳生理年齡;成功當上母親後,還得面對在事業與家庭取捨的難題。

(海峽時報)
跟男性相比,女性無法全心照料嬰兒的愧疚感是本能且更為強烈的。生育後還要面對這種心理煎熬,試問這樣對女性公平嗎?生育一個孩子之後的女性,有多少人還願意重複同樣的心理壓力呢? 這不是高唱「男女平等」、「父親也有責任」的政治正確高調就能解答的。
女性生育的本能必須得到社會足夠的重視,生育後照料孩子的本能,也必須得到足夠的制度支持。
我深信這才是對女性真正的尊重,也才是扭轉女性不願意生育或多生育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