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地鐵上,各年齡層和各國籍的人都在滑手機看視頻。(聯合早報)
作者 盧麗珊
嘿,說的是你嗎?
你在排隊點餐買咖啡,長長的人龍,站了好一會兒,腦海盡期待香氣繚繞的咖啡,忽然後面排隊的年長男士開啟手機視頻收看歌舞節目,毫無保留的大聲擴音模式。
金沙一隅忽然成為他家客廳。他的耳朵陶醉享受,你的耳朵只是純粹受罪。你回頭看他一眼,他還把聲量再提高些。
*****
又是一個公共場合,這次是在一個中餐廳,隔壁桌三個人三代人。年輕媽媽吃飽了,連坐姿都進入自家般舒適,幾乎躺坐在挺直的餐椅上,然後她開啟視頻擴音聊天,手機遞過來遞過去,他們合家歡樂,隔壁桌卻陷入「聲浪災區」。
*****
切換至理髮廳。理髮廳已經在播放背景音樂,你明明已經避開那個開著手機擴音看視頻的客戶,坐得遠遠的,但是你不知道下一個坐你身旁的會是誰。 果然,下一個坐旁邊的人又百無聊賴地開啟手機擴音。
一時間,你的耳朵被強暴似的接受三處不同的聲音,極其荒誕的感覺,感覺頭髮都要樹立起來了。 當然,你可以「反擊」,你開我也開,三台手機比誰大聲。但是這樣一來你和他們有什麼分別?難道,你為了保護耳朵,一出門就戰戰兢兢地先戴上耳機?
*****

(聯合早報)
又比如你下了班,踏上40分鐘的地鐵路程。
這是你一天當中唯一可以讓疲憊眼皮子看會兒心愛書本的時刻。但是你別妄想除了談話聲音之外,你可以不必聽到別人手機的擴音視頻,因為各年齡層、各國籍的人都在心安理得地那麼做。
前幾天,我在地鐵聽到某族群的音樂。當時心想,地鐵幾時決定貫徹種族融合,在地鐵車廂內播放音樂?
我以為是遠處站著的某族婦女,結果下一站她下車了,然後再走了一票某族客工,才發現更遠處躺在兩人座位的某族男子。

(作者提供)
他身上的手機開著擴音,他卻已經不省人事,應該是爛醉如泥。這一幕當然不是常態,我電聯地鐵工作人員,希望他們給予援助,但是他們收到信息後即不了了之。
我三個站後離開,沒有人理會他。他忽然醒來再讓停頓的音樂再次播放,再次響徹整個車廂。
*****
上述例子天天曆歷在目,很多人似乎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可是這樣的聲浪,難道不怪嗎?這樣的行為模式就是「有理」又「有禮」嗎?
這樣動不動就啟動手機擴音,把公私兩界相為混淆,粗暴自私地將噪音拋向別人,侵擾、折磨別人的耳朵,難道不是失禮、失去文明之舉嗎?
歸根結底,也不要怪手機的便利性和普遍性。用手機的是你、是我、是人、是人們,當我們對「禮」過度寬鬆和輕率地接受和妥協,你不知道長遠來說,迎接在前方的會是什麼。
從個體到集體,從私人到公共空間,目前只有在飛機上、圖書館、學校、一些宗教場合以及表演場地,擴音是被禁止之外,其他地方都端視個別人士的公德心。

慶幸的是,多數人在地鐵上看視頻時還是會自覺戴上耳機。但總還是會有碰到自私又喜歡「眾樂樂」的手機用戶。(海峽時報)
每一個城市都有每一個城市特有的聲音和氛圍。
我們在地鐵上、巴士上、大街上、商店和餐廳等生活區域,都能聽到此起彼落,各國各族各腔調的語言,是一首四海五湖人流交匯的文明協奏曲。然而,摻雜自私的手機用戶的噪音卻會使之變調、變質。
新加坡過去要攀向優雅文明的社會,向西方的瑞士看齊,文明程度和目標一直心照不宣,以禮相待是基本行為模式。
我們萬不可在靜默和無感之中輕視它的重要性,目睹它漸漸地流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