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新加坡是個「花園城市」。
新加坡境內草茂花繁,整潔美麗,道路兩旁樹木成蔭,街頭到處是小花園和小草坪,環境和空氣都保持得相當好。

一出機場就能看到的美麗的星耀樟宜,圖源:Shutterstock
可是,在十餘年後的2035年,新加坡可能會被山一樣的垃圾淹沒!
最近,美媒《華爾街日報》的記者來到新加坡實地採訪了一趟後,透露出這個信息量巨大的、正在發生中的事實......

新加坡「垃圾島」不堪重負
2035年就要滿負荷了!
新加坡是個小島國,在總面積7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住著564萬人,對環境的壓力可是不小。
新加坡處理垃圾的秘訣,就隱藏在新加坡南部離島群中的實馬高島上。
這裡是新加坡唯一的岸外垃圾埋置場。

圖源:海峽時報
不過,隨著新加坡人產生的垃圾不斷增加,目前,這個已經快不能滿足日常垃圾產生後進行填埋了。

圖源:華爾街日報
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記者採訪時,新加坡廢品處理和填埋工程的總理更是透露了一個讓人憂心的事實:
到了2035年,實馬高島將完全被填滿,再也沒有地方可以處理垃圾了!

圖源:華爾街日報
新加坡人口不斷增長,垃圾不斷增多,面臨的垃圾處理挑戰日漸增大由此可見一斑。
談及這事,這名專家也不僅露出了略顯無奈的苦笑,頗有些自嘲地反問道:我們還能在哪裡找到另外一處垃圾埋置場呢?

圖源:華爾街日報
雖然在新加坡,不是所有的垃圾都會被直接送去埋置。但是從數字上來看,新加坡所面臨的「垃圾問題」確實已經到了相當緊急的地步了。
根據新加坡環境局公布的數據,每日收集的垃圾會分成三部分處理:
55%的垃圾送去工廠循環再利用
42%的垃圾送去焚燒場用來發電
3%不可焚燒垃圾送去埋置

圖源:華爾街日報
其中,可焚燒垃圾背焚燒後所產生的灰燼,也會和不可焚燒垃圾一起送去埋置。
看起來,整個垃圾處理過程新加坡已經做到了物盡其用,儘量減少了垃圾埋置量。
但實際上,新加坡每一個垃圾焚燒廠(垃圾焚燒發電設施),每天都要收到近6600噸的垃圾!而在新加坡,一共有四處這樣的設施......

圖源:華爾街日報
不僅如此,即使經過了焚燒,也依舊會有總垃圾體積的約10%的灰燼留下。
據統計,每天,實馬高島垃圾埋置場,都要接收接近4.4噸的焚燒灰燼。


圖源:華爾街日報
造成的直接影響是,實馬高島上垃圾埋置場的第一階段工程,其中的11個填埋區有10個已經被填滿,只剩10%左右的用地了......
雖然每塊填埋區填滿後會鋪上一層泥土,讓綠草和樹木生長,形成綠色地段。但等待一些垃圾(特別是塑料垃圾)自然降解,需要的時間相當漫長。

圖源:Green Network Asia
原本,實馬高垃圾埋置場當局預計要到2045年才會「壽終正寢」。
不過,隨著垃圾量這些年來的持續增加,當局幾年前就調整了預期,對於實馬高島使用期的最新預估是:它會提前十年在2035年就迎來「終結」。


圖源:華爾街日報
為了應對迫在眉睫的垃圾處理壓力。當局已經從2016年開始,啟動了實馬高島第二階段工程的大型填埋區,以應對新加坡的填埋需求。

圖源:8視界
而另一方面,當局也正在和本地大學合作,尋找是否能夠將這些垃圾焚燒後的灰燼用於其他用途,例如道路工程上面。
這樣,每日送來實馬高島需要被填埋的垃圾,就會減少相當多的一部分。


圖源:華爾街日報
但是,就目前來看,新加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加坡在2035年後,還能繼續那麼乾淨嗎?
新加坡從源頭控制產生垃圾
設立零廢棄總藍圖新目標
2019年,新加坡政府宣布為首個零廢棄總藍圖設下新目標,以延長實馬高島的使用壽命,過了2035年仍能使用。
其中一項,就是希望到了2030年,能讓實馬高垃圾埋置場每天處理的垃圾減少30%(也就是垃圾再循環利用率提升到70%)。

圖源:NUS
在新加坡,當局曾經統計過,約有40%的垃圾無法再循環利用,是因為受到過嚴重污染必須送去焚燒。
幸好,越來越多組織和個人開始加入各種回收計劃,將各種家中不要的物件送給活動方,而不是隨意丟棄造成污染不可再利用。

網友分享收到的環保廢品回收活動傳單,圖源:Reddit@archampion
根據國家環境局的數據顯示,新加坡的總垃圾量在2017年到2019年間,連續三年有所下降。
然而,在2022年,新加坡製造的垃圾達739萬噸,高出了疫情前的水平,而同期回收率則下降2.5%。住家垃圾回收率更是下跌至十多年來的最低水平!
因此,想達到「零廢棄」目標,還需要更多人自發行動起來提高環保熱情。

圖源:早報
一直以來,新加坡政府在垃圾回收上都是從源頭上針對垃圾下手,控制垃圾的產生。
新加坡的垃圾分類不太複雜,只分為藍色垃圾桶(可回收物)以及綠色垃圾桶(不可回收物)。

圖源:NEA
可回收垃圾箱中可回收的垃圾也只歸為4類:綠色代表玻璃製品、藍色代表紙製品、紅色代表塑料品、黃色代表金屬用品。

圖源:見水印
從小學開始,新加坡就教育大家要遵從3R(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的原則,減少垃圾的產生。
早在幾年前,肯德基、漢堡王等多間鎖快餐店就加入了「無吸管運動」,減少這類物品的使用。

圖源:TNP
此外,為了減少垃圾量,新加坡國家環境局還制定了以下幾個重要策略:
1)減少包裝垃圾的總體數量
由於,產品包裝垃圾大約占新加坡日常生活垃圾重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從2007年起,新加坡政府、工商界和非政府組織聯合發起簽署「自願包裝協議」。
按照協議,簽訂協議的公司包括產品生產商、零售商、批發商等,要主動制定減少包裝數量的標準。
根據政府的推算,自2007年簽署第一份協議到2019年,包裝生活垃圾已減少了上萬噸,已初步達到減少包裝垃圾的效果。

圖源:8視界
2)推動垃圾循環利用
除了使用焚化技術使90%被燒掉的垃圾轉換成了電力外,新加坡政府還利用混凝土再生材料,使建築垃圾再循環率達98%。
與此同時,政還利用電子垃圾的回收拆解,發展城市垃圾處理的新產業,並積極開發潔凈能源,從而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焚化垃圾後所產生的諸如建築廢料、工業殘渣等灰燼和不可燃燒垃圾,會先利用磁鐵分離器吸取其中含有的廢鐵送廠售賣,剩餘的部分再進行二次分揀,將適用的灰渣製作磚頭或用於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