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來西亞聯邦地圖
1957年,東南亞各國紛紛獨立。1957年到1963年,英屬馬來亞獨立,和沙巴州、砂拉越州合併,成立馬來西亞聯邦。1963年,新加坡決定加入新興的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人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命題——馬來西亞能容得下華人占絕對優勢的新加坡嗎?

新加坡陸軍
1963年,馬來西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向舉棋不定的李光耀發出了信號,詢問新加坡是否願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同年,新加坡舉行了公投,加入馬來西亞的選票高達71%,於是新加坡正式成為了馬來西亞的自治區。

東姑·阿都拉曼,馬來西亞第一任首相,被稱為「馬來西亞國父」
但對於馬來西亞的執政聯盟巫統而言,一個棘手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新加坡的加入,導致了馬來西亞的華人人口激增。當時,2500萬人口的馬來西亞,已經有500萬華人,而540萬人口的新加坡又有480萬華人,總數接近1000萬,最可怕的是,馬來西亞的經濟命脈全部掌握在華人的手裡,這對於馬來人而言是難以接受的。

李光耀曾經被國際社會認為是最具影響力的東南亞領導人
雖然新加坡非常富裕,可以給馬來西亞聯邦政府提供大量稅收,並且進一步控制馬六甲海峽。然而關於馬來人和華人的爭議也浮出了水面,「馬來西亞到底是誰的馬來西亞?」東姑認為「馬來西亞是馬來人的馬來西亞」,而李光耀堅持「馬來西亞是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

馬來人,即馬來西亞的主體民族,信仰伊斯蘭教
當時,不止是馬來西亞境內,整個東南亞的華人都是相對富裕的上流社會,往往聚族而居,不與其他種族融合。事實上,馬來西亞之所以接納沙巴和砂拉越也是為了稀釋華人比例。東姑擔心華人在未來會反客為主,而他希望「馬來人至上」。

東姑和李光耀之間針鋒相對,兩個人都是鐵腕領袖,絲毫不退讓一分。東姑堅持新加坡要「馬來西亞化」,而李光耀則堅持「新加坡是新加坡人的新加坡」。從加入馬來西亞開始,新馬矛盾就沒有停歇過。

馬來人
李光耀指責馬來西亞沒有給新加坡足夠的財政預算,新加坡商人也認為自己受到了馬來西亞市場的排斥。事實上,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只為了國防、資源和市場。背靠馬來西亞,新加坡賺的是盆滿缽滿。然而,1964年,馬來西亞報復性地將新加坡的稅從40%提升到了60%,這徹底激化了新馬矛盾,同年,新馬各地爆發了許多華人抗議種族歧視的遊行。

在印尼的挑撥離間下,馬來西亞出現了「馬來人至上」的思潮,大規模的打砸搶華人商鋪和襲擊華人的行為遍地開花。為了防止可能出現的內戰,1965年,馬來西亞國會認為「驅逐新加坡」會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於是,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迫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獨立建國,李光耀淚灑當場,日本記者稱「那是李光耀一生唯二的落淚」。

新加坡
離開了馬來西亞後的新加坡,需要自己過日子,但作為一個小國,新加坡實在太過小。在東群狼環伺的東南亞,新加坡必須要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道路。60年代,新加坡憑著馬六甲「過路費」和越南戰爭,外匯大大增加;70年代,又搭上了日本經濟奇蹟的快車,80年代則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機遇,新加坡選擇了外向經濟體的立國之本。

70年代,日本東京地鐵
80年代,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人均GDP達到了馬來西亞的十倍。但是新加坡自身的短板仍然不可以忽視,人地矛盾嚴峻、自然資源短缺,直到今天,新加坡的生活物資供給還是靠馬來西亞,特別是淡水資源,馬來西亞柔佛州一直以此要挾新加坡,不斷漲價。

柔佛大橋,連接新馬
在國防方面,新加坡太小,幾乎沒有任何戰略縱深,於是只能選擇依靠西方,特別是美國。為了證明自己的忠誠,新加坡一度是世界上最反華的國家,是的,一個華人國家反華。

新加坡的豹2坦克
新加坡是唯一一個允許美國軍艦駐守的東南亞國家,而且新加坡所有的戰機都停放在美國,由美國空軍培養飛行員,這就是新加坡的國防體系,所謂「新美聯合防禦」。

新加坡軍隊和我軍交流
事實上,在文化、民族、政治和經濟上,新馬都有很大的衝突,根本不具備組成一個國家的基礎。所以有人說「不是新加坡失去了馬來西亞,而是李光耀失去了馬來西亞」,歷史證明,新加坡是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雖然萬分艱難。

今天,馬來西亞的面積是新加坡的500倍,人口是新加坡的6倍。然而,新加坡的GDP總量卻和馬來西亞一樣,新加坡贏得太多了。事實上,雖然政治上是兩個國家,但是新馬之間走向一體化是必然的,新加坡有大量馬來西亞務工人員,而馬來西亞也有大量新加坡企業。

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化基本和中國大陸同步,連漢字都是用的簡體中文
但是,隨著中國復興,新加坡又必須正視與中國的關係,特別是在局勢複雜的南海,牽涉中國台灣、美國、越南、菲律賓等多方。新加坡現總理、李光耀之子李顯龍,就說:「新加坡的未來,必須要考慮和中國以及美國之間的關係」。

李顯龍
這個小國的命運,從來不掌握在它自己的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