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調查發現,定期和鄰居打招呼,能促進一個人的幸福感。(海峽時報)
作者 李國豪
你和下列梗圖的主角有一樣的困擾嗎?

(紅螞蟻製圖) 如果有,下次請記得,招呼「敢敢打下去」就是了!
因為和鄰居打招呼,不單能在冷漠都市中帶來一絲暖流,更能增進你的幸福感。
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做出了這樣的結論: 「經常和鄰居打招呼,會增進一個人的身心靈健康,而且次數多多益善。」
而且打招呼的方式並不複雜,無論是點個頭、揮個手,或說聲「哈嘍你好」都算數。
蓋洛普調查4500多名美國成年人後,發現只要一個人有和鄰居打招呼,就有較高機率覺得幸福,並對人生充滿更美好的想像。
先來看幸福指數, 研究發現,若用0到100來衡量個人的幸福指數:
定期和6位鄰居打招呼的受訪者,平均的幸福指數是64.1;
相較之下,完全不和鄰居打招呼的受訪者則只有51.5。
也就是說,有和鄰居打招呼的人,更有可能感到幸福。
再來看人生美好程度, 受訪者被要求以0到10評量當下及未來五年人生的美好程度。
其中,0是最不美好,10是最美好。當下人生評分超過7,以及未來人生評分超過8,即代表一個人認為自己的人生是美好的。
結果發現,
不和鄰居打招呼的群體中只有38.1%認為自己的人生是美好的。
和五個鄰居打招呼的受訪者中,則有高達60.5%覺得自己有美好人生。
換句話說,有和鄰居打招呼的人,更有可能覺得自己的人生是美好的。

研究發現,不和鄰居打招呼的人,幸福感比有和鄰居打招呼的人來得低。(聯合早報示意圖)
對生理、職業和財務也有助益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提到的第一個幸福指數當中,是由社交、社區、生理、職涯及財務健康五大面向組成。
蓋洛普給予的定義分別為:
社交健康:生活中擁有有意義的友情;
社區健康:喜歡自己的住處;
生理健康:擁有把事情做好的精力;
財務健康:錢財管理井然有序;
職涯健康:喜歡自己每天所作的事。
和鄰居打招呼對一個人的社交及社區健康有益,在情理之中,不難想像。
但研究也發現,和鄰居打招呼對一個人的生理、財務和職涯健康同樣有所裨益。
以生理健康為例,蓋洛普幸福指數的研究總監威特斯(Dan Witters)解釋,這是因為喜歡和鄰居打招呼的人,自然會更願意在鄰里走動,因此更常活動身子。
跟鄰居打招呼又如何讓財務健康受益?威特斯認為,這是因為財務狀況較理想的人,更可能生活在比較安全的區域,因此對於在社區走動,會感到比較安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財務健康指的不是一個人賺取多少收入,而是他有沒有良好的消費習慣,懂不懂得謹慎理財。

喜歡和鄰居打招呼的人,通常也更願意在社區多走動。(聯合早報)
因為幸福才打招呼,還是打了招呼才幸福?
無論如何,蓋洛普這份調查強調的是和鄰居打招呼與幸福感的關聯性,而非兩者的因果關係。
換句話說,這仍有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成分:
一個人究竟是因為比較快樂,才更傾向和鄰居打招呼;抑或是因為和鄰居打招呼,才比較快樂?
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論先後順序為何,至少能確定的是,有和鄰居打交道的人,更有可能感到幸福。 換個角度來看,一個不和鄰居打招呼的人,若踏出和鄰居打招呼的第一步,或許會有機會增進幸福感。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還發現,定期和六位鄰居打招呼,是促進最多幸福感的甜蜜點。
簡而言之,4次比3次好、5次比4次好、6次比5次好……以此類推,超過6次後,幸福感就沒有沒有顯著增加。
但這並非要人們精算,每天和鄰居打六次招呼即可,因為超過6次的幸福感雖未顯著增加,但仍保持高標。 總之,招呼不嫌多,多多益善便是。
新加坡有九成以上居民願意和鄰居打招呼
建屋局曾在2021年公布過本地居民和鄰居關係的相關數據。
透過抽樣訪問本地7800戶家庭,建屋局發現,2018年本地有97%受訪者表示他們會和鄰居打招呼,較2013年的98.6%微幅下降。
另外,建屋局調查還發現,94.4%本地受訪者會和鄰居閒聊,比例也比2013年的97%低。
雖然建屋局上述數據並未進一步透露受訪者和鄰居打招呼或閒聊的頻率,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仍有九成以上國人是願意和鄰居打交道的。
和鄰居「實體」打招呼的比例較五年前有所下降,則可能與線上互動方式日益普遍有關。2018年約有11.8%的居民通過社交媒體或線上聊天室與鄰居交流,較2013年的4.8%上升不少。

建屋局調查顯示,本地有九成以上居民願意和鄰居打招呼及交流。(海峽時報)
總的來說,在新加坡這個高度城市化的社會裡,超過九成以上國人願意和鄰居打招呼,已算是不錯的現象。
如果你本就喜歡敦親睦鄰,請繼續保持。
如果你比較害羞,不妨嘗試踏出第一步,讓自己的幸福感飆升,「你好,我好,大家好」!
既然穩賺不賠,不妨打個招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