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幼獅隊在東運會足球賽的最後一場小組賽,被馬來西亞連灌7球。(新加坡足球總會提供)
作者 無言
新加坡「幼獅」足球隊輸球已司空見慣,但在東運會小組末戰以0比7不敵馬來西亞「幼虎」隊,卻應該是新加坡國人始料不及的賽果。
這是繼新加坡自1971年以1比8慘敗緬甸後,再於東運賽場以7球慘敗。
四輪小組賽,新加坡也只踢和寮國,最終因得失球劣勢墊底,創下自1987年來的最差成績,連續五屆止步小組賽。
要知道這是兩國確定小組出局後,無關痛癢的「雞肋」賽,更要知道對手只是幼虎,還不算是東南亞實力最強的三甲。就算沒期待幼獅贏,吞蛋也是預料中事,但應該沒人想到會是慘吞7個鴨蛋這樣「壯烈」。
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幼獅毫無鬥志,完全被對手壓制,全方面不如人,也真找不到可以從正面思考之處,就只剩下球迷譏諷的:最值得鼓勵的是球員願意上場。
幼獅主帥胡添豪賽後坦承: 「今天的比賽只有一支球隊,那就是馬來西亞,在我們失球後,這根本就是一面倒的比賽。」
他也表示已盡力完成被賦予的責任,如果不夠好,那就找下一個人替代。

東運會賽事結束後,新加坡足總於5月18日宣布,幼獅隊教練胡添豪將暫時休假。(海峽時報)
新加坡體育學院院長蘇淳偉博士在總結新加坡代表團在東運的表示時則指出,儘管幼獅在東運的表現「遠低於一流水平」,但他希望球迷能夠給予新加坡足總更多耐心,讓他們自我審視。
只是球迷已經經年累月地在給足球隊耐心了,不是嗎? 相比小眾運動或其他傳統球類,足球接受的撥款不少,堪稱是最受重視的體育運動,為何花了數十年的時間,不但無法看到成績,還給大家帶來更大的失望?
即使島國人口不多而足球人才不盛,但自從冰島崛起後,這個理由不完全適用了。當然,新加坡體育風氣不若他國,比較重視學術成績是事實,但這不應是足球隊每況愈下的「理由」。
曾耳聞相關官員私下表示,足球為團體運動,要管理或爭取表現會比其他小團體運動要難,可是同為團體運動的水球隊卻能稱霸東南亞,和足球同樣由11人上陣的場地鉤球也有不錯戰績。

幼獅隊在東運會第三場小組賽遭寮國0-0逼和後,晉級無望,失落地坐倒在球場上。(新加坡全國奧運理事會提供)
有前國腳說:足球隊被批是垃圾也不是問題,至少要承認自己的不足,才能對症下藥。
也有不少國腳或評論員認為不應繼續讓幼獅組隊參加新加坡超級聯賽,應讓幼獅球員加入聯賽隊伍,和球藝較高的隊友一起訓練和比賽,從中提高競技水平。當中少不了也有用歸化球員提高幼獅水準的建議,鼓勵球員到外國訓練踢球等。
建議不少,但其實都不新,好些建議其實已經在做了。
新加坡在2021年推出「獅展雄心」(Unleash The Roar)計劃,就是通過設立校園足球學院,與西甲聯賽合作,邀請當地教練來新協助本地教練,以及讓新加坡青年足球員有機會到海外受訓等。

在「獅展雄心」計劃下,遠赴西班牙受訓的學生球員。(「獅展雄心」計劃提供)
或許有人會說才推行兩年,很難看到效果,但問題是所謂的效果是變好變強,現在卻是從幼獅變成小貓,不就是不進則退了?
再來,提升足球水平的計劃不少,提出的措施看起來也不錯,但為何就是在有政府支持下,多年來還是沒取得成長,反而不斷後退?
這是否表示除了檢視推行的措施外,也應該從執行能力方面來思考?
和幼獅一樣,雄獅的成績也乏善可陳,聘請外國主帥執教也不是沒有,但舉凡稍有成績後又突然掛冠求去,這當中是否涉及合作或溝通問題,有待釐清。
總而言之,新加坡足球隊表現不好,絕對不會是單一問題,足總必須進行檢討。但除了球隊本身,也應該先自我審視,為何多年來都無法扭轉乾坤,甚至可說是沒看到一點進展?

新加坡國家足球隊最後一次贏得東協足球錦標賽(AFF Championship)是2012年的事。(海峽時報)
對症下藥很重要,但按照正確方式「服藥」也同樣重要,如何有效執行和推行絕對是關鍵,不然空有一堆紙面作戰計劃,也是枉然。
最重要的是,別再畫大餅了。
世界盃是足球迷的夢,但也請務實一點,先看看自己的水平,光是喊口號是沒有用的,從2010年進軍世界盃夢滅,到如今的2034年世界盃,只說不做的話,世界盃永遠就只是遙不可及的夢。
請正視自己的水平程度,就算要用最高水平的世界盃作為目標,也請設定短期和中期目標。以新加坡現有的足球水平,就連東南亞也站不住腳了,要登上世界盃舞台就像痴人說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