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標誌性建築亮紅燈提醒愛護心臟,被調侃如「魔都」咋看咋像萬聖節!
配合世界心臟日,新加坡13座標誌性建築於9月29日和30日晚以紅燈點亮,藉此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對抗心臟疾病。
這些建築物包括維多利亞劇院、富麗敦酒店、萊佛士坊一號等。
不過,坡上的大神網友,硬生生把這次公益行為,「玩大」啦!
...
其實,對於這類公益活動,關注的人並不多...
但!
當一個話題被引爆,那效果就不一樣啦!
這次引爆關注的的導火索,恰恰是...反向營銷的經典案例!
有網友對稱這些紅光太詭異...還以為萬聖節到啦!
瞬間引發不少網友跟風熱議...關愛心臟的公益活動瞬間就收到啦效果!

(圖:來源自網絡)
有網友稱「新加坡變魔都啦!」(有網友回侃!老鄉!你上海人吧!)
「哎呀,真的太萬聖節啦!」
「血雨腥風,新加坡的燈光師是怎麼搞的,就不能用別的顏色代替嗎」

(圖:來源自網絡)
「我以前居然都不知道有世界心臟日,這次算是蹭啦萬聖節的熱度」
「搞什麼公益行為,最後變成群口相聲啦」
「這天血紅血紅的,真的有點陰森恐怖」
「人家這是呼籲愛護心臟好不好!瞎搞!」

(圖:來源自網絡)
不管如何!
總之!
讓更多人關注心臟健康的效果達到啦!

(圖:來源自網絡)
小科普一下!
世界心臟日(World Heart Day)是由世界心臟聯盟確定的,於1999年設立,每年一次,2000年9月24日為第一個世界心臟日,以後每年9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為世界心臟日。2011年起,改為每年9月29日 ,其目的是為了在世界範圍內宣傳有關心臟健康的知識,並讓公眾認識到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臟。心臟疾病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為提醒人們的重視,世界心臟聯盟確定了每年一次的「世界心臟日」。

(圖:來源自網絡)
因為不是醫生,就不粘貼心臟問題的小科普啦!
還是讓專業的人傳播專業的事兒更靠譜,今天最後分享一則小故事!
心臟病最早的記錄起源於中國明朝中後期!
由於戰亂民不聊生。當時就藩於現山東兗州魯藩王朱以派其寵妃得了一種怪病,當時說是突然受到戰爭的驚嚇,以後她就失眠了,食慾也逐漸不振,一動就出現了有點氣短、心慌、突然煩燥,頭暈,胸悶,變天就更難受,她左肩壓榨式的疼痛,右肩有放射性的疼痛,包括胃脘越來越脹,於是請了很多御醫,當時給她調養,當時的中醫叫調養,根據當時御醫給她診斷後,認為她是由於憂思過度,說脾受傷了,說她食欲不振也是因為受了一點驚嚇。
可是治了一段日子之後。仍不見好轉。這個時候的朱以派就比較生氣了,說這麼多的御醫治了這麼久也沒有把魯藩王妃的病給治好。他說不行就趕緊張貼黃榜,招天下名醫。而此剛被龔廷賢治好妻子病的劉尚書,因驚嘆於龔廷賢的醫術,遂於放榜三天後將龔廷賢舉薦到了朱以派面前,並將其帶至藩王府給魯王妃診脈。
當時,雖龔廷賢因其精湛的醫術已名震四方,但對於魯藩王妃的病他心裡也挺緊張的,主要是聽說那麼多皇宮御醫(包括後來因《本草綱目》與《瀕湖脈學》而成名的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在內)都沒能看好,加上又是屬於皇親國戚,要是診斷錯了,效果差了,那是不行的。可是經過他雙手一號脈,他發現了魯王妃出現了陰陽脈——心陽不足,腎陰虛之象。龔廷賢認為是是胸痹之症,心腎不交。然後結合魯王妃的舌苔及臨床症狀,立病見方,並通過一些日常生活習慣的改善,不出一月便能得到改善,半年內便可痊癒。果真半旬後魯藩王妃的症狀不但明顯減輕,且能正常下床走動。

(圖:來源自網絡)
三月後,正值春季,魯藩王及眾多藩王受邀舉家宴會於紫禁城內宮處,萬曆皇貴妃鄭氏早聞魯藩王之妃大病,謹慎起見召來太醫院眾御醫再次會診,結果得出驚人結論「魯藩王妃的病完全治癒了"。
聽由魯藩王妃的一番詳述,皇貴妃鄭氏對龔氏醫術好奇不已,要求接見龔廷賢其人,將其引鑒入太院醫任御醫一職官拜正八品,並上奏萬厲皇帝朱翊鈞御賜其匾額「醫林狀元」,特許在京都內開設濟民醫館。
至此,龔廷賢醫名盛極一時,成為當時眾儒醫典範。同時其所記載有治療胸痹之症的書籍《萬壽回春》,於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著名醫家攜至日本後,不但讓當時的日本認識了胸痹之症,且對當時日本的醫學文化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該書現存於日本醫學圖書博物館典藏。
而龔廷賢所指的胸痹之症,即後來中醫所說的胸痹病,即所說的冠心病,同時也是據史書記載發現的第一例心臟病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