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6月20日,新加坡空氣污染指數一度達到371點的危險水平,隔天還上升到歷來最高的401點。(新明日報檔案照)
作者 許耀泉
小時候,總以為《霧鎖南洋》只是當年新加坡廣播局一部非常成功的連續劇。
到了90年代,尤其是1997年,才發現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每年大約6月至9月間還真的會被煙霾籠罩,名副其實「霧鎖南洋」,還學到了「空氣污染指數」這個新詞組,以及我們得如何按照這個指數過日子。
幾乎年年報到的煙霾從何而起,大家想必已經熟悉,主要是印尼燒芭活動引發林火而起,若碰到乾旱氣候,加上季候風把霧霾從印尼吹往新馬,我們就遭殃了。
孰知,印尼海洋與投資統籌部長盧胡特6月6日在新加坡出席一項活動時,竟對媒體說:
「我認為煙霾已經不再是個問題。」
喲?哪來的這份信心?
據《聯合早報》報道,盧胡特給出的原因是:自2016年以來,煙霾問題已經減緩許多,因為印尼做了充分的準備,包括利用「天氣改造科技」預先催雨,以便在發生火災時有足夠的儲水來滅火。

2015年10月1日中午,印尼中加里曼丹省首府帕朗卡拉亞空氣污染指數達到1801點,能見度降到僅100米。(海峽時報)
不知道是採訪他的媒體沒有提起,還是提起了卻遭盧胡特充耳不聞,但新加坡氣象署早些時候已經預測,厄爾尼諾現象(El Nino)今年下半年出現的機率高達七八成,只是還無法預測它會待多久,威力會有多強。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小男孩」的意思,這位不速之客上次光臨本區域,是2015年。
那年,」小男孩「製造的持續乾旱天氣造成新加坡從8月下旬起被煙霧籠罩九個星期,9月24日空氣污染指數突破300點的不健康水平,是當年的第一次,教育部隨即宣布全國中小學隔天(9月25日)停學一天。
乾旱氣候也意味著泥潭地火和林火更容易發生,印尼的處境自然遠比新加坡惡劣,六個省份進入緊急狀態、2800萬人民受影響、世界銀行更估計印尼當年因煙霾蒙受了160億美元的損失。
但這些數字,恐怕還不比2019年占碑省這片血紅色的天空那麼觸目驚心。

印尼持續燃燒中的多個火點釋放出大量煙霾,造成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現象,導致印尼天空染成一片火紅。(網際網路)
所以,最令人擔心的,還不是印尼當局有沒有做準備,而是準備得夠不夠?
況且,再好的計劃,都要執行到位才真正有效,我們只能希望盧胡特說這番話時,有十足的把握加上充分的理據。
恰巧,盧胡特在2015年也負責領導印尼政府的抗煙霾團隊,應該可以對印尼8年前和現在抗煙霾的努力做出準確評估。
記得印尼前副總統尤索卡拉在2015年也有句名言: 「(每年)有11個月,(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享受印尼的新鮮空氣,卻從來沒有感謝我們,但經歷一個月的煙霾就生氣。」
因此,我們不敢指望印尼政府照顧鄰國人民的福祉,只希望印尼政府能更好地照顧本國人民,也給大家做個順水人情罷了。
如果一年12個月都能呼吸新鮮空氣,或許我們還會真的感謝印尼。
好啦,好啦,有美好的願望是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