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口罩的新加坡人/《金融時報》
新年伊始,與冠狀病毒的鬥爭還未結束,奧密克戎變種毒株的出現,為疫情增添了新的變數。
所幸,新加坡的抗疫能力已比兩年前強了許多;政府也在緊鑼密鼓地為人們施打追加劑。疫情的好轉,給各個行業都帶來了轉機,但面臨的挑戰也不少。
以餐飲業為例,隨著疫情的緩和,餐廳堂食的客流量開始穩步上升。「周末及節假日幾乎能恢復到疫情前的70%—80%。」餐廳負責人Peter Zhang說。他認為,生意的恢復受到地區、客源等很多因素影響,「現在好或不好都是正常的,一切還在觀望中。」
川菜館「川香苑」一直吸引著大量食客;老闆娘陳太太表示,由於疫情原因,餐廳恢復營業後生意並不如之前火爆。「遊客進不來,本地人用餐也受到人數限制(且要完成疫苗接種)。」陳太太說,堂食客人相對較少,大家還是擔心增加感染風險。
疫情讓許多人面臨失業危機,國家推出了「失業補助金」。如今,餐飲行業重啟需要大量勞動力,許多餐廳都面臨著人力成本過高的問題。
「我們有多名員工申請了補助金,目前只有幾個人在工作。」另外一家餐廳負責人李老闆表示,疫情讓整個餐飲業變得生意冷清,加上租金壓力與復工後的人工成本,讓這家擁有幾十年歷史的老店危機重重。
在目前看來,餐館重啟主要有兩個挑戰:勞動力與防疫措施。目前政府的防疫機制增加了僱人的難度;疫情反覆,我們也必須更重視防疫,這兩點非常重要。
面對疫情,餐飲從業者們各顯「神通」。有人在業務上精益求精,推出了特色菜肴;有人另闢蹊徑,在服務上進行了大膽創新,積極拓展外賣業務,經營頗有起色。
為年輕人訂製特色菜肴
針對食客的特點,很多中餐廳馬上進行了菜單的改進。「以前中國傳統菜肴主要面向年齡較大的客人推出;而年輕人對近幾年的流行菜更感興趣,他們也是外賣消費的主力。」針對客人,餐廳保留了中餐的精華,此外還研發了部分自創菜作為特色。

餐廳經營者認為,疫情讓餐飲業面臨著挑戰,但商機也很多。我們仍看好中餐的前途,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引進智能設備替代人工
位於濱海灣附近的WOK餐廳在疫情緩和之後,客流量就很快獲得提升,這得益於餐廳智能化產品的引進。「3年前我開了一家新店,全部採用二維碼點餐;2年前我引進了炒菜機器人,疫情發生後就派上了大用場。」餐廳老闆陳先生說。
因為防疫政策,店裡之前的很多廚師和幫廚都不能來工作,店裡的工作只能靠家人分擔;幸好有炒菜機器人幫忙,早上我們主要把食材準備好,待到點餐高峰時,只需要將配菜放在機器人上,它就能自動開始烹飪;我也不用擔心口味問題,所有的流程步驟都是標準化的。
智能炒菜機器人,幫我省了人工,更省了錢~

「這台設備體積小巧,不占地方,智能化程度很高,能夠完全複製廚師烹飪口味;烹飪過程里重複性的工作,都用這台機器人來完成;原材搭配好,機器人就可以一直不停的工作。」我給周圍的很多餐飲同行也介紹了這款設備。
智能炒菜機器人,具體是怎麼工作的?
(以中式炒飯為例)



從倒油、加料、翻炒、烹制...整個過程只需2分鐘,香氣四溢的炒飯就能出鍋了~簡單的操作方式,連兒童都能操作 ,一個操作工同時操控3~5台都是沒有問題的。
「疫情的『嚴冬』即將過去,餐飲業的『酷寒』才剛剛開始;不在摸索前行中尋找出路,就會在舊思維的框框里滅亡;危機之下,把傳統的運營模式升級,才能使危機成為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