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訊)潮州粿老字號阿嬤做粿做到87歲,直到兩年前過世,曾一起打拚30多年的六旬兒要完成母親生前的心愿,讓傳統潮州糕點尤其是瀕臨消失的正宗鼠殼粿傳承下去。
「老嬸阿嬤潮州粿」位於紅山1巷第125座組屋樓下,第二代傳人吳先生(60歲)是潮州粿阿嬤謝紹鶯的兒子。他受訪時告訴《新明日報》,在90年代期間,注意到新加坡人逐漸西化,越來越多年輕人不知道傳統糕點的存在,而母親正好有一雙巧手,能做出美味正宗的潮州糕點,便建議母親售賣潮州糕,用美食來傳承潮州文化。
「母親當時已50多歲,但她還是欣然答應和我一起創業,因為她也不希望看見潮州文化逐漸被遺忘。感謝媒體報道,打響了『老嬸阿嬤』的品牌,讓更多人注意到我們的糕點。」

謝紹鶯的兒子從90年代和母親一同經營店鋪至今。(劉倇伽攝)
他憶述,母親出自做粿世家,外公在二戰之前就來到本地,在如今的克拉碼頭一帶售賣糕點。母親14歲時和家人也一起來這裡生活。根據潮州人的傳統習俗,女人在出嫁前便要習得廚藝,包括製作糕點,因此母親從小便有一門好手藝。
「做糕幾乎是她的整個人生。潮州糕對她寓意非凡,是團聚與祭拜時不可或缺的食物。到了晚年,即使行動不便,她依然堅持時常到店裡幫忙。」
2021年6月,謝紹鶯的身體狀況出現紅燈,被醫生診斷患上肺炎,之後病情反覆,短短半年內就因肺炎四度入院。同年12月2日,她在醫院撒手人寰,享壽87歲。
「母親生前的心愿和我一樣,就是希望店面可以一直做下去,傳承文化。」
謝紹鶯兩年前離世,至今店裡四處都還貼著有關她的報道與照片,似乎從未離開。吳先生說,很懷念和母親一起打拚的日子,會帶著她老人家的精神走下去。吳先生也將母親生前接受採訪的報道一一剪下來收藏,並如數家珍地向記者出示,似乎湧入萬般回憶。
堅持用中國鼠麴草
吳先生說,傳統潮州糕之中,烹煮過程最耗費心神的便是鼠殼粿。鼠殼粿最重要的原料是鼠麴草,經處理後,用慢火熬煮10小時成湯汁,再把鼠麴草汁倒入糯米粉中搓成皮。
正宗的鼠殼粿上面有著星點般密集的小黑點,那便是鼠麴草葉的印記,吃起來有特別的香氣。而市場上大多用黑芝麻來代替鼠麴草,並沒有這些特點。
吳先生深知鼠麴草是傳統鼠殼粿的精髓所在,因此堅持使用親戚從中國潮汕收割與晾乾後運過來的鼠麴草。
「疫情之前,他們就告知我們鼠麴草的收成開始減少,將來價格可能會飆升,因此建議我們趁那個時候先收購大批的鼠麴草,目前我們還有五、六年的存貨。」
他曾嘗試尋找新加坡的鼠麴草,卻被告知只適合用來做藥材,因此五、六年後,若失去來自親戚的供應,有可能就無法繼續做鼠殼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