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語VS普通話
那些你不知道的「區別」
東南亞的璀璨明珠新加坡,華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一,在當地華人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由於獨特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環境,新加坡和中國在日常用語上有著諸多區別,這些差異不僅體現了語言的多樣性,也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語言的演變。接下來,就讓我們深入探索這些奇妙之處。
詞彙:同中有異,獨具特色
本土特色詞彙
新加坡因獨特的社會制度和生活環境,創造了許多本土特色詞彙。比如「政府組屋」,是指由建屋發展局建造的公共住宅。當新加坡朋友說「我剛搬去新組屋」,若是不了解,就很難理解他們所指的是怎樣的居住環境。還有「擁車證」,指的是在新加坡購買汽車、摩托車或電單車的憑證。購車者需先購買擁車證,所以在當地討論買車時,常能聽到 「現在擁車證價格又起價了,暫時還買不起車」。普通話里則沒有這樣特定的概念和詞彙。

新加坡組屋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名異實同
在詞彙層面,新加坡華語和普通話用詞也存在不少名異實同的現象。中國朋友常說的 「計程車」,在新加坡是根據英語音譯為 「德士」,在新加坡街頭打車,大家會說 「攔德士」;普通話里的 「菜市場」 ,在新加坡華語裡叫做 「巴剎」,源自馬來語 Pasar;「方便麵」 稱作 「快熟面」,在新加坡超市的貨架上擺放的都是 「快熟面」;「卡車」 叫做 「羅厘」,源於英語 Lorry;表示比例的 「百分之幾」,在新加坡華語裡的口語表達是 「幾巴仙」,源自英語 Percent。這些差異體現了新加坡多元文化融合對語言的影響,與普通話的詞彙體系形成鮮明對比。
新加坡華語和普通話用詞的名異實同的現象
名同實異
也有一些詞在兩種語言中雖然寫法相同,但意思卻大相逕庭。在新加坡華語中,「飯盒」 指的是我們說的盒飯,若在新加坡學校食堂聽到學生說「我要去買個飯盒」,可別誤解為他去買餐具;「計算機」 指的是計算器,而非電腦,當學生向老師借 「計算機」,其實是借計算器來計算數學題 。這和普通話里對應的詞彙含義完全不同,很容易讓人產生混淆,所以還是需要在觀察和接觸下才慢慢認識其中的不同。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發音:差異顯著,風格獨特
無兒化音與輕聲不明顯
新加坡華語沒有像 「小孩兒」「老頭兒」 這樣的兒化音表達。同時,輕聲也不明顯,句子裡的輕重音區分不像普通話那麼顯著。比如普通話里 「爸爸」「媽媽」 第二個字常讀輕聲,而在新加坡華語中,兩個字發音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輕重之分。
方言口音影響
新加坡華人社會通行多種方言,使得新加坡華語在發音上受到方言的影響。例如,新加坡華人可能分不清前後鼻音,「in」 和 「ing」、「en」 和 「eng」 常常混淆,會出現把 「心情(xīn qíng)」 說成 「心(xīng)情」 的情況。
語法:規則不同,趣味十足
重疊形式的表達
新加坡華語中有部分重疊形式的表達,如「死翹翹」(形容死得徹底)、「口花花」(比如花言巧語)等。
量詞特別搭配
在量詞使用上,兩者也有差異。新加坡華語一般把球狀或近似球狀的東西稱作 「粒」,大到地球,小到芝麻,都能說 「一粒」,而普通話里則形容為 「一個地球」, 「一顆芝麻」。
早期移民到達新加坡之後,除了要與其他籍貫的華人磨合,也必須適應這裡全新的語言環境。各種語言和方言在相互融合和影響下,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用語其實反映了深具新加坡特色的文化背景。儘管新加坡華語和普通話存在一些區別,但它們都承載著華人的文化和情感。這些差異是語言發展過程中受不同文化、社會環境影響的結果,無論是普通話,還是新加坡華語,都在各自的社會起到了溝通的作用,並不斷地從不同地區吸收新養分,繼續發展和演變。
如果你想一探新加坡華語的變遷,歡迎瀏覽《新加坡華族文化百科》網站。

或前來中心參觀《新加坡華人》常設展,入場免費哦!
商務合作
SCCC
對商務合作或場地租賃感興趣的朋友,可掃描下方二維碼,與我們取得聯繫,開啟我們的合作之旅。

▲掃描二維碼填寫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