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玻璃纖維網,是張健進入新加坡五金業這門生意的敲門磚。不過,讓他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的卻是幾枚小小的郵票。如今,他的商場競爭策略分為上中下策,下策是價格戰,中策是品牌戰,上策是戰略布局。新加坡擁有上千家五金店和五金公司的市場,但近年來店主陸續退休,無人接班,關店潮來了,但市場需求仍在,需要一個連鎖化、企業化、規模化的集團,來接替這個市場。他相信,自己就是那個接替市場的人。
新加坡公司大德控股經營統外界看來是行業甚至是夕陽行業——安全用品和五金供應。創辦人兼董事長張健沒有創業明星的光環,卻瞄準科技股雲集的納斯達克上市。(謝智揚攝)
2024年6月21日,53歲的張健帶著自己創辦近20年的公司大德控股(Rectitude Holdings),遠渡重洋登陸美國上市。
這是一家很多人從來沒聽說過的新加坡公司,但它卻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公司,經營著外界認為的傳統行業甚至是夕陽行業——安全用品和五金供應。然而,沒有創業明星的光環,也不是炙手可熱的科技新貴,公司瞄準科技股雲集的納斯達克,不禁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在與《聯合早報》的專訪中,大德控股董事長張健身著一件員工服T恤,語氣堅定地說:「很多人覺得,(我們)去納斯達克上市是一個笑話,我會把笑話變成神話。」
6月21日正式遠渡重洋登陸美國上市後,張健與同事在2024年7月11日,在新加坡一起完成大德控股的上市敲鐘儀式。(大德控股提供)
1997年,張健在新加坡註冊成立大德控股,從五金產品批發起家,之後成立多個安全設備品牌,包括個人防護服、手套、安全鞋、個人防墜落系統,以及可攜式滅火器等。目前,公司產品在新加坡及東南亞其他地區銷售,包括汶萊、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越南,覆蓋廣泛的分銷商網絡和終端市場。
2024年,他選擇在納斯達克上市,擁抱資本市場。張健說,他希望以新加坡為基地,將產品和業務擴大至東南亞其他市場;更長遠來看,他打算以傳統行業為起點,完成一家貿易公司的科技化轉型。
張健從新加坡起家的溯源,要從1996年說起。當年,張健還是中國山東的年輕小伙,有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卻厭倦一成不變的生活,萌生「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
他申請到新加坡一所私人管理學院念書,開始為期兩年的留學生活。他說,當初既沒有明確的賺錢目標,也完全談不上對知識的渴望,只是被好奇心和內心衝動驅使。
沒想到,他的人生從此改變。
1997年,張健(右)在新加坡完成學業後決定留在這裡創業。圖為他從前總統黃金輝手中接過畢業證書的舊照片。(受訪者提供)
臨近畢業,張健決定留在新加坡。此時,新加坡不再是烏托邦式的世外桃源,擺在他面前的,是現實的生存問題。「要怎麼生存下來,找個打工的地方不難,每個月領薪水,可我又不想過那樣的生活。我就每天滿大街逛。」
逛著逛著,張健發現五金店的生意都不錯,再一看產品大多是中國生產。他察覺到機會,厚著臉皮一家一家進去,指著店裡的產品問店主:「這些貨你們還需要嗎?我可以幫你們從中國進口。」
對這樣一個毛頭小子,店主一般第一反應當然是拒絕。張健不死心,在連續三次拜訪同一家店後,老闆剛好需要一種玻璃纖維網的貨源,便讓他試試。
張健拿著老闆給的樣品,心裡也沒底,但果斷買了機票飛到製造廠眾多的江蘇省南通市,四處走訪打聽之下,找到了貨源。
就這樣,這片玻璃纖維網成了張健進入這門生意的「敲門磚」,他陸續幫新加坡五金店找來其他貨物。很快,同行一個生意人找上張健,提議兩人合作開一家五金批發公司。
這是張健最初入行的故事。關於那片玻璃纖維網,他輕描淡寫說,找貨過程沒有想像中艱難,難的是說服老闆。
往返新中轉售郵票
賺得十幾萬元差價
既沒有門路,又對行業一無所知,他為何有膽攬下生意,還去陌生城市碰運氣?
面對這個問題,張健提到進入五金行業前的一段小插曲。1996年至1997年留學期間,他常往返新加坡和中國,帶的不是五金配件,而是幾枚小小的郵票。
當時中國的集郵熱潮到達頂峰,一些稀缺郵票動輒被炒到幾千甚至幾萬人民幣。張健無意中發現,新加坡很多人手上有中國郵票,兩地郵票的差價很大。於是,他開始在報紙登廣告,收購新加坡人手中的郵票,帶去中國轉售。
這段短暫的經歷,看似與他後來的事業無關,卻是一個重要轉折。這些小小的郵票,讓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十幾萬新元,為日後創業提供啟動資金。
買賣郵票賺錢並非易事。張健講起當年帶著高額郵票到中國,走進熱鬧鼎沸、魚龍混雜的交易市場,卻險些被幾個大漢打劫的驚險經歷,繪聲繪色,但沒有半分沉重。他感慨自己的幸運:「郵票市場最好的時候,我賣郵票賺了十幾萬新幣,然後註冊了大德控股。畢業後,我幫五金店老闆做了一兩單小生意,就有人找我合作開公司。」
1998年,張健和合伙人的五金批發店開張,兩人分別負責供貨和銷售,生意很快走上正軌。
五金批發生意四平八穩地運營到2004年,張健說,自己覺得這樣發展下去空間太小,應該想辦法找新出路。由於合伙人比較保守,兩人經營理念不合,最終「和平分家」。
「分開以後,我又進入了剛開始創業的那種茫然階段,那是我最低潮的日子。雖說是『和平分家』,但其實我投進去的錢一時拿不回,我又欠著中國供應商貨款,當時想過把合伙人告上法庭,但最終在一個晚上想通和解,我繼續幫他供貨,自己從中賺一些錢。那段時間也幫其他店主找渠道供貨,就這樣慢慢還掉債務。」
2007年,在淡濱尼工業區的一個廠房內,「大德」的招牌懸了起來。張健重振旗鼓,開始獨立經營五金貿易。擁有決策權的他,終於能一步步執行自己更遠的計劃——不只做一個中間商,要做自己的品牌。
大德控股推出的安全鞋。(受訪者提供)
瞄準安全用品領域
攜手代工廠走品牌化路線
自成立以來,大德控股推出了多個安全設備品牌,包括個人防護服、手套、安全鞋、個人防墜落系統和可攜式滅火器等。(受訪者提供)
當時,新加坡的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法令剛生效不久,政府對施工的安全措施標準變嚴,安全鞋和安全帽等設備需求激增。張健看準這個市場,決定把經營範圍擴大到安全用品領域,與代工廠合作,走品牌化路線。
2009年,由韓國廠商製造、大德控股第一款自主品牌安全鞋推出市場,此後銷量一路上升,在東南亞的同品類中穩坐市場份額前三名。後來,張健再推出安全帽和安全帶等產品,多個品類占據新加坡市場份額第一。
自成立以來,大德控股推出了多個安全設備品牌,包括個人防護服、手套、安全鞋、個人防墜落系統和可攜式滅火器等。(受訪者提供)
安全用品看起來雖是小眾市場,但不乏競爭者。很多公司進來又退出,成長了又倒下,而大德控股能走到上市,張健總結出一套自己的「兵法」。
他把競爭分為上中下策。「下策是價格戰,這也是行業中大多數企業用的方式。中策是品牌戰,和我們打品牌戰的競爭對手就少多了。上策是戰略布局,也就是想清楚公司的長遠路線。」
堅持原有品牌不降價
推出低價品牌應對價格戰
張健曾面臨激烈的價格戰,競爭者為占領安全鞋市場而三度降價,張健不得不應對,但他堅持原有品牌不降價,而是推出價格更低的全新品牌與之競爭,最終避免被拖入兩敗俱傷的惡性競爭。
新加坡市場有限,張健在七八年前就有了往外走的決心,陸續在馬來西亞、柬埔寨和中國等地設立了分公司,為日後開拓市場做準備。
也正因此,儘管一些產品在新加坡的銷量曾因競爭激烈而下滑,但其他地區的銷售支撐公司業績穩步增長。
目前,新加坡仍是大德控股最大的市場,除了直接和大型承包商批量合作外,公司還運營著12家五金和安全產品連鎖店。不過張健認為,廣闊的市場在外面,海外市場業務一定會超過新加坡,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我們公司現在的規模也不算大,但我相信會厚積薄發。」
對張健而言,2024年「薄發」的時機到了,他決定遠赴納斯達克上市,成為新加坡五金和安全用品行業首家上市公司。
這個舉動比之前的每一次都更大膽,張健也沒有避諱可能面臨的質疑。他說:「我帶領這家企業走到了資本市場,那我是走進了一個夢寐以求的桃花源,還是一個危機四伏的鱷魚潭?誰也不知道。」
他不掩飾野心,說自己向來不滿足於舒服的日子,從最初不滿足於一份穩定的工作,到中間不滿足於和別人合夥守著一家店,到現在不滿足於有錢賺但做不大的生意,因此總想走向更大的未知。
遇五金店關閉潮
自信能接替市場
在新加坡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早已入籍的張健,深切地感受到市場的變化。「這個市場在變,過去幾十年,新加坡形成了一個有上千家五金店和五金公司的市場,但近年來店主們陸續退休,又無人接班,關店潮就來了。但市場需求仍在那裡,這個時候需要一個連鎖化、企業化、規模化的集團,來接替這個市場。」
張健相信,自己就是那個接替市場的人。
2024年6月21日,大德控股在納斯達克上市,以每股4美元的價格發行200萬股,共籌集800萬美元(約1030萬新元)。張健說,大德控股的根基仍在新加坡,未來考慮在新加坡雙重上市。
大德控股目前的股價跌至大約3.09美元,低於發行價,張健有信心這只是暫時的現象。他說:「相信股價會在我們築底成功後慢慢回升,因為我們是一家連續多年盈利的公司,公司擁有充足的現金,我們上市不是為了短期融資,而是為了新加坡乃至整個東南亞五金市場的發展。」
把傳統行業科技化轉型
張健說,他對大德控股的未來設想不是一家傳統公司,而是科技公司。他要利用科技,把傳統的產品、傳統的市場,向科技化轉型。
一個例子是,公司本來就經營銷售高空防墜產品,而現在開發了一套高空防墜模擬系統,並配備虛擬實境(VR)眼鏡,免費提供給工地的工人體驗,甚至可能會根據施工方需求把工地的實際場景寫入軟體,來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
另外,公司和南洋理工學院聯合研發一款人工智慧(AI)攝像頭,實時監控工人的操作以及工地的安全隱患,並發出報警。
張健說,大德控股更大的目標,是成為一家網際網路平台公司。連鎖店積累大量施工商、維修工客戶,而普通消費者又常常有水電維修、房屋維護等需求,但苦於找不到靠譜的師傅。他決定成立一個平台來「賣服務」,作為中介方銜接雙方需求,消費者下單,平台就派單給維修工,就像外賣應用。
他說,未來兩三年,這將是公司重點發展方向。挑戰當然不會少,但他相信這是公司未來更大的前景所在。
帶領公司向前沖
壓抑不住的快樂
公司上市後,張健比之前忙了很多。他笑著接納同行的每一聲「恭喜」,更重要的是潛在的收購機會。他透露,上市不到三個月,已有六家五金店找上門,希望被收購。上市後,擴張變得容易,通常要做的是增發股票、消化對方庫存,公司不會有很大現金壓力。
公司上市後,張健加快擴張步伐,收購新加坡五金店,並積極開拓海外市場。(謝智揚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