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執掌新加坡政府大約20年後,李顯龍總理將於5月15日離任。李顯龍先生現年72歲,由於COVID-19大流行和繼任計劃的小波折,他的交接時間比預期晚了些。

圖源:CNA
自2018年以來,政治繼承問題似乎已現雛形,當時副總理王瑞傑看似將接任總理一職,但在2021年4月,60歲的王先生以年齡為由,辭去了最高職位的候選人。
隨後是一段不確定的時期,新加坡的第四代或4G領導人正在考慮他們將選擇誰作為「平等中的第一人」,經過一年的深思熟慮,財政部長黃循財被任命為繼任者,不久後,他又被任命為副總理。這位51歲的年輕人將在李顯龍卸任後成為總理。
在2012年,李顯龍宣布他不想在70歲以後擔任首相,12年後,李顯龍就完成了這一轉變。以下是李顯龍的一生和四十年的政治生涯回顧:
政治和政策里程碑
作為新加坡第三任總理,李顯龍帶領新加坡度過了2004年至2024年的多次危機和重大變革。
在黃循財今年上任之前,新加坡的《前進》報告已經為該國制定了新的路線圖,同樣,李顯龍先生在2001年至2003年期間領導了經濟審查委員會,該委員會為新加坡經濟制定了新的藍圖。
從那時起,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CPF)制度發生了變化,稅收制度進行了重大調整,向服務經濟做出了決定性的轉變,並經受住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疫情的考驗。
如果以GDP作為衡量標準,李顯龍無疑是新加坡卓越的經濟舵手,在他的領導下,新加坡的GDP從2004年的1940億新元(約合1440億美元)飆升至去年的6000多億新元。
在2001年至2007年間,李顯龍同時擔任總理和財政部長,他成功地引導新加坡經濟向更高層次的複雜性發展,並將這個城市國家打造成為一個更加國際化的都市。正如一位政治學家在2014年所評價的那樣,李顯龍在總理職位上已經十年,他的成就有目共睹。

圖源:新聞和通訊部
然而,李顯龍的快速發展策略也曾引發爭議。在2011年的大選中,他的政黨因高昂的住房成本和大量外國人湧入對公共基礎設施的壓力而受到選民的質疑,大選進行到一半時,李顯龍就這些問題向選民公開道歉。在那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選中,人民行動黨首次失去了團體代表選區,其得票率也創下了60.1%的歷史低點。
儘管如此,李顯龍本人並不認為自己在經濟領域的成功是最偉大的貢獻。在2015年的一次採訪中,他表示對自己在教育領域的重視和投入感到非常滿意,在他的領導下,教育途徑得到了拓寬,對技術教育和理工學院的重視和投資也顯著增加。
在那次八年前的採訪中,談及新加坡發展的下一階段,李顯龍表示:「我認為,對於下一階段,我們的敘事不能只是一個詞——國家建設,我們必須住在新加坡,我們有一個家,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
多年來,新加坡一直在逐步調整其政策,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轉向提供更全面的社會安全網和縮小收入差距。基尼係數,作為衡量收入不平等的標準,在過去十年中有所下降,與此同時,家庭收入卻呈上升趨勢。
儘管疫情對許多國家造成了重創,揭示了公共衛生管理方面的不足並加劇了不平等,但新加坡的醫療保健系統在危機高峰期並未像其他城市那樣承受巨大壓力。新加坡雄厚的財政儲備為疫情支持措施提供了資金,幫助經濟相對平穩地度過了難關。
在這一過程中,李顯龍多次向全國發表講話,清晰地傳達了在現代社會最嚴重的危機之一中,面對高度不穩定的局勢和疫情限制,他團結了公民。
李顯龍還必須應對在種族、宗教和社會習俗問題上日益變化的選民意見。值得注意的是,經過多年的爭議和社會不同階層及活動家的鬥爭,具有爭議性的第377A條——一項源自殖民時代的禁止同性戀法律——於2022年被廢除。
李顯龍,曾經會是未來的數學家
他原本可以選擇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作為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的長子,李顯龍在學術上展現了非凡的數學天賦。
這位年輕的學者曾是總統學者,並獲得了新加坡武裝部隊的獎學金,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深造數學。他在1974年畢業時,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數學學位,相當於一等榮譽,此外,他還取得了計算機科學的優秀文憑。

圖源:新聞和通訊部
1994年,李顯龍在劍橋大學的導師,貝拉·博洛巴斯(Béla Bollobás)教授在接受新加坡數學學會採訪時回憶道:「他畢業時成績全班第一,他遙遙領先,緊隨其後的是一位如今已成為世界級數學家的人,但當時無人不曉誰才是更勝一籌的人。」
在2007年的另一次訪談中,博洛巴斯教授再次強調李顯龍的卓越才華:「李先生不僅勤奮、認真和專業,還極具創造力。所有的跡象都指明,他本可以成為一位世界級的研究數學家。」
2023年,當李顯龍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採訪時,被問及是否對未能成為一名數學家感到遺憾,他回答說不,他只是一個「有前途的學生」,「我學習了兩年數學本科,僅僅是觸及了皮毛,我喜歡數學,但我並不擅長,世界上有許多比我更有才華的數學家。」
「我決定我有責任回到新加坡,成為國家建設的一部分,並盡我所能幫助國家取得成功。新加坡是一個小國,當時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獨立後的最初幾年,每個能夠有所作為的人都應該有所作為,我想做出貢獻並盡力而為,我認為這是正確的選擇。」
政治生涯的起點
李顯龍在劍橋大學完成學業後,選擇了參軍,並在32歲時獲得了准將軍銜。他的軍旅生涯中,1983年的一次救援行動成為了亮點,當時作為上校的他指揮了救援行動,成功營救了13名在聖淘沙島纜車事故中的乘客。儘管他是新加坡首任總理的兒子,但李顯龍和他的前任政治導師吳作棟都表示,是吳作棟建議李顯龍進入政界。

圖源:MCI
在2018年吳作棟的自傳《屹立不倒》的發布會上,李顯龍回憶說,當吳作棟擔任國防部長時,他是武裝部隊總參謀部的一員。根據《海峽時報》的報道,吳作棟在那段時間裡鼓勵李顯龍從政。
1984年,李顯龍離開了新加坡武裝部隊,參加了他的第一次大選,並以80.38%的得票率贏得了德吉選區。成為國會議員後不久,李顯龍被任命為貿工部兼國防部長。他還曾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擔任國防部第二部長和貿易與工業部長。
當吳作棟在1990年接替李光耀成為總理時,李顯龍成為了他的副手,並在他最終登頂之前很久就被視為未來的繼承人。
通往總理之路的挑戰
李顯龍成為新加坡總理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1992年11月,新加坡政壇震驚國際,當時兩位副總理——40歲的李顯龍和56歲的王鼎昌雙雙被診斷出患有淋巴瘤,一種淋巴系統的癌症。這一消息讓人們對繼任計劃產生了疑問。然而,到了1993年4月,經過六個周期的化療,據說李顯龍的病情已完全緩解,並且癌症再也沒有復發。
時間快進到2004年5月,李顯龍的政治生涯迎來了轉折點。人民行動黨(PAP)發表聲明稱,一群部長開會並一致提名李顯龍為他們的下一任領導人。隨後,人民行動黨國會議員的核心小組於5月28日支持他作為他們的領導人接替吳作棟。在這兩次會議之後,人民行動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開會並批准他為總理。
在他上任前大約一個月,這位準總理訪問了台灣,這一舉動引起了中國的強烈不滿,李顯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想在成為首相之前親自評估局勢,特別是在潛在的爆發點上。
最終,他在2004年8月12日宣誓就任新加坡的第三任總理。
李顯龍的人性化面貌
在2003年的國慶集會上,即將離任的總理吳作棟在最後一次講話中,向新加坡人民保證了他的繼任者李顯龍的領導風格,
吳作棟指出:「李顯龍的公眾形象是一位嚴肅、堅定和強硬的部長,新加坡人民希望他能更加平易近人。」
他繼續說:「我相信李顯龍會找到與你們建立融洽關係的方式,他既不是我,也不是他的父親,我已經告訴李顯龍,他必須展現出他溫柔的一面。」

圖源:MCI
當時,新加坡人對李顯龍的了解僅限於他的部長形象和關於他第一次婚姻的一些零星信息。李顯龍於1978年與黃明揚醫生結婚,不幸的是,黃明揚於1982年去世,留下了兩個年幼的孩子;1985年,李顯龍與何晶結婚,育有兩個兒子。
2003年,一篇採訪透露,即使多年後,當被問及他的第一任妻子時,李顯龍仍會忍不住流淚,並表示她的去世讓他的「整個世界都崩潰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加坡人開始看到總理的另一面。社交媒體讓公眾有機會看到李顯龍溫和、有時甚至有些極客的一面,例如,他對攝影和計算機編程的熱愛為他贏得了一批粉絲。2015年,他的一篇Facebook帖子,分享了自己用C++編寫的數獨解謎器代碼,迅速在網上走紅。
2016年,他的Facebook頁面獲得了100萬個「點贊」,隨後粉絲數量增至170萬,使他成為社交媒體平台上最受歡迎的新加坡政治家,甚至超過了一些世界領導人,但社交媒體也暴露了李氏家族的內部矛盾。
2017年6月,李顯龍的兩個兄弟姐妹在Facebook上發帖,指責他們的兄弟為了政治利益而歪曲父親李光耀的意願,並指責他希望拆除位於歐思禮路38號的家族住宅。李顯龍否認了這些指控,並在議會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辯論以澄清事實,他向新加坡人道歉,這場家庭糾紛影響了國家的聲譽和公民對政府的信任。
故事並未就此結束,李顯龍的弟弟李顯揚和妻子李雪芬在拒絕接受警方在偽證調查中的訊問後,目前處於自我流放狀態。
2023年9月23日,李顯龍在Facebook上紀念父親李光耀的100歲誕辰,他寫道:「新加坡的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願我們始終擁有足智多謀、勇氣和信念,推動新加坡前進。新加坡加油!」
現在,很少有人將李顯龍與他的父親李光耀進行比較,畢竟,兩人面臨的挑戰截然不同,在他的二十年任期結束時,李顯龍將留下一個與李光耀時代的新加坡截然不同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