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加坡,詐騙分子的手段愈發猖獗,一場歷時37天的精密騙局如同毒蛇般纏上了50歲的Jane。這位原本計劃用畢生積蓄120萬新元購置新居的普通女性,卻在詐騙分子精心編排的"警察追兇"劇本中,先後經歷銀行帳戶被操控、現金當面交付等荒誕情節,最終淪為完美犯罪鏈條上的犧牲品。
這場以"自證清白"為名的騙局,不僅複製了近期中國晉城、杭州等地頻發的冒充公檢法詐騙手法——包括偽造警察證件、利用視頻軟體製造辦案假象等典型特徵,更通過長達月余的心理操控,將受害者逐步馴化為主動配合的"共犯"。
當Jane最終意識到自己親手將購房款分批送入騙子手中時,這個看似荒誕的故事,已然成為數字經濟時代信任危機的最新註腳。
01 騙局初現 假冒警方來電設陷阱
去年12月11日清晨,Jane正在享用早餐,一通電話打破了平靜。電話那頭,一個自稱是新加坡警察部隊反詐騙中心(Anti-Scam Centre,簡稱ASC)工作人員Jenny Koo的女子,用看似嚴肅的口吻告知Jane,她的身份證被不法分子用於註冊SIM卡發送垃圾簡訊。

簡滿心疑惑,詢問SIM卡註冊地址,發現並非自己的住址,這讓她的警惕性有所提高。然而,Jenny卻建議她報案,並將電話轉接至所謂的「警方調查組」。
接電話的是另一名騙子,自稱 「楊督察」。通話中,他刻意營造出忙碌的辦案氛圍,用對講機與他人交流的聲音讓簡覺得此次通話頗為正規。
一番 「調查」 後,楊督察告知Jane,大華銀行一位名叫 「Serena Chilyn」 的分行經理冒用她的身份開設帳戶洗錢,還稱Jane從中收取了 10% 的佣金。
為證清白,Jane需每日四次通過WhatsApp向他報備行蹤,並提供銀行對帳單。

起初,Jane心存疑慮,要求楊督察證明身份,對方出示了一張 「警察證件」。她又質問為何自己在大華銀行的真實帳戶未收到身份被冒用開戶的通知,楊督察辯稱身為分行經理的Serena Chilyn有辦法 「隱匿」 帳戶。
在之後幾日與楊督察頻繁交流,對方不斷過問她的日程安排,Jane逐漸相信他真的在調查案件。楊督察還拿出一封信,警告Jane若涉嫌洗錢可能被拘留 60 天,嚴禁她向第三方透露消息。
彼時,Jane家中有親人離世,自己身體欠佳、工作繁忙,她說:「我當時根本沒心思做決定…… 就想著,你們要什麼,我給就是了,別來煩我。」
02 騙局升級 轉帳、交現金 「協助調查」成深淵

緊接著,楊督察將Jane引薦給他的 「上級鍾督察」,申請 「優先財務審查」,這實則是騙子誘騙受害者轉帳的慣用伎倆。為免被拘,Jane依言而行,從積蓄中取出50萬新元,存入一家中國銀行新開的帳戶。
這位自稱 「鍾督察」 的 「上級」 告訴簡,他們需要她協助揪出像Serena Chilyn這樣的銀行內部人員。「他讓我深信…… 我是在幫警察。」
12月18日和19日,Jane分九次從中行帳戶向騙子轉帳,每次金額略低於2萬新元。騙子稱這些只是引蛇出洞的 「假付款」,她的實際資金不會受損。
此時,真正的反詐騙中心有所察覺。但鍾督察早有準備,事先警告JaneASC可能來電告知她遭遇詐騙,讓她堅稱自己清楚在做什麼,不必向ASC說實話,因為她正在協助 「警方」 辦案。
當真的ASC來電,所言與鍾督察如出一轍,Jane徹底深信不疑。就這樣,總計約18萬新元落入騙子囊中。

此後,騙子變本加厲,要求Jane當面交付剩餘的 32 萬新元現金。見面時,鍾督察與Jane保持通話,指引她將錢交給何人。Jane回憶,來取錢的男子穿著T恤牛仔褲,像個 「小混混」。
此後又有三次碰面,她一次次將更多現金交出用於 「調查」。短短一個多月,120 萬新元就這麼沒了。
03 真相大白 家人暖心陪伴,受害者反思

即便騙走百萬巨款,騙子仍與Jane保持聯繫,要求她繼續每日四次報備。期間,Jane多次詢問款項去向,稱需錢還新房貸款,起初騙子還敷衍安撫,1月24日後便不再回應。Jane卻依舊按要求更新信息,直到2月4日,連續10天毫無迴音,她才驚覺可能被騙。兩天後,她向警方報案。
Jane哭訴自己的 「愚蠢」,最終向子女和丈夫坦白一切。三個兒子暖心安慰,主動提出承擔新房裝修費用。「他們說『不管怎樣,你還有我們。錢沒了還能再掙,你平安才是最重要的』。」
經歷此番磨難,簡感慨騙子就像 「獵人」,善於揣摩受害者情緒,像 「邪惡的心理醫生」 般尋找 「攻擊」 破綻。她建議大家千萬別讓騙子掌控情緒。
04
新加坡防騙舉措
法律保障與全民防範刻不容緩

在新加坡,今年初通過的一項新法律賦予警方權力,可責令銀行限制潛在詐騙受害者的交易,Jane認為若此法早實施,或許能幫到像她這樣的受害者。
為預防此類詐騙,新加坡警方與各機構不斷強化宣傳
一方面,通過社交媒體、社區講座等多種渠道普及常見詐騙手段,像這種假冒政府官員詐騙便是重點案例;
另一方面,銀行也加強對異常轉帳的監控預警,一旦發現可疑交易,及時與客戶核實或向警方報備。民眾自身更要時刻警惕陌生來電,涉及錢財轉帳、個人信息提供務必謹慎核實,遇到可疑情況第一時間聯繫警方或反詐騙中心。
簡選擇放下損失,將其當作 「慈善捐款」,並相信善惡終有報。她的遭遇警示著每一位新加坡居民,詐騙可能就在身邊,防範意識一刻也不能鬆懈。
只有警民攜手、全民防範,才能築牢防騙壁壘,守護好自己的 「錢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