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小父母、老師就教我們做人要有禮貌,請求別人幫忙要說「please」(英語「請」的意思,用來客氣地提出請求)。
輪到我們自己做父母,也同樣要求自己的孩子以禮待人,常提醒他們常說「please」。
但蟻粉也可能聽過一些人在煩不勝煩的時候,喊聲「Please啦!」宣洩自己的不滿,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一項最新研究就發現,一聲「please」未必就代表說話的人有禮貌,而且無論哪個年齡層的人在做出請求時,也只有7%用上了「please」這個字眼。
常讓孩子說「please」的大人,有以身作則嗎?
簡而言之,沒有。
研究發現,當孩子們向大人要東西時,有10%的機率會說「please」,而大人在向孩子們要東西時使用這個詞的機率僅有8%,在向其他成年人要東西時更下降到6%。
以上的數據是研究員分析了17個小時視頻片段得出的結果。視頻錄製了超過1000名參與者,在家中用餐和棋盤遊戲時與家人互動,以及理髮店或零售商店的員工和顧客交談等活動。
新加坡沒有類似的研究,因而沒有相關的數據。
但美國是單一語言及英語系國家,我們或許可以從此推斷,當地使用「please」的頻率會比有四大官方語言(除了英語,還有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的新加坡稍微高些。
在華語的語境中,我們當然較少說「請」,通常以「麻煩」、「謝謝」、「勞煩」等詞語來代替。不過使用這些詞語都跟「please」的用意一樣。
女性會比男性更有禮貌,常說「please」?

我們請求別人幫忙時,一般會客氣地說「please」。(pexels)
UCLA研究員指出,根據早前的研究,他們認為女性會比男性更頻繁地說「please」。
但研究結果顯示,男性(6%)說「please」的頻率和女性(7%)差不多。
有趣的是,任何性別的人在拜託男士時都更常使用「please」。
研究沒有進一步的闡述背後原因,難道大家都普遍認為男士較好面子,自尊心比較強,更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哪個種族、性別、民族群體和社會經濟地位,都不經常說「please」這個單詞。
我們說「please」很多時候不是出於禮貌,而是有求於人

台灣偶像劇《王子變青蛙》劇照。(TVB)
研究院Andrew Chalfoun解釋說,在大約一半的情況下,當有人說「please」 時,他們是在「試圖克服抗拒或意願」,來完成一個請求。
實際上,「please」在更多時候是用來向對方施壓,要對方遵守協議。
他舉例子說,在這項研究中,一名女兒在遭母親拒絕後,用「please」繼續請求母親為她買一件連衣裙。
研究員認為,當我們提出一個不應該提出的請求時,我們會使用「please」這個單詞。
從這個意義上說,使用「please」更多的是為了私利,而不是禮貌。
Andrew說,這其實是承認自己請求是有問題的,幾乎就像是事先道歉,但提出要求的人還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因此,研究員不把說「please」視為有禮貌的象徵。
美國康乃爾大學 (Cornell University)社會心理學教授凡妮莎(Vanessa Bohns)則說,
我們把「please」 作為一種施壓手段,來獲取我們想要的東西,這與我們不願意拒絕別人有關,因為我們知道,拒絕一項請求一般被視為不禮貌的行為。
因此,提出要求的人在請求中加上「please 」時,實際上是在提醒對方:
「別忘了,你要以禮待人噢。」
研究員:小孩更應學習處事待人

(海峽時報)
研究結果表明,說「please」未必是有禮的表現,尤其是在耐心等待其實更為理想的時候,說「please」其實更像一種戰略工具。
Andrew指出,這意味著嚴格要求人們一定要說「please」 和「謝謝」 ,且必須說「no thank you」(不了,謝謝)表示婉拒,不能直接說「no」(不),都不一定是最禮貌的行為。
說「please」究竟是一種禮貌的表現,還是施壓的方式,完全取決於具體情況。
因此,他建議在教導孩子的時候,與其要求孩子遵守一套既定的規則,不如教導他們處事待人的原則,如培養他們的耐心、提醒他們為他人著想,而不是口裡說著「please」,實際上卻是要對方即刻滿足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