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全球市場調查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最新調查,越來越多新加坡人開始以零食或點心代替正餐。數據顯示,這一比例從2023年的8%上升至2024年的11%。
該調查覆蓋全球39個國家,共有3萬9235名消費者參與,其中包括1007名新加坡人。
這一趨勢並非新加坡獨有,其他國家的情況更加顯著。
印度以18%的比例位居全球首位,而越南和泰國的比例分別為14%和13%。
香港(10.8%)、英國(13%)和美國(17%)的零食替代正餐比例,在2024年也較2023年增長了至少3個百分點,顯示了這一習慣的全球化趨勢。
該調查沒有說明他們是在多長的時間內養成這個習慣,但受訪者一致表明,他們「經常」以零食代替正餐。
歐睿旗下負責零食和營養企業的主管Carl Quash III指出,在全球範圍內,30至44歲的受訪者是以零食代替正餐的主要群體,而且多是上班族。
歐睿將零食定義為以下幾類食品:
糖果類,如巧克力、糖果和口香糖
冰淇淋,包括冷凍酸奶
鹹味零食,如堅果、薯片和爆米花
甜餅乾、零食棒及加工果乾
這些都不是什麼健康食物,屬於上班族的蟻粉,是否也有這樣的飲食壞習慣?
上班族以零食代替正餐原因各異

上班族打包午餐回辦公室用餐。(聯合早報)
實話實說,紅螞蟻覺得在家辦公有它的弊端,經常會以零食代替午餐。
因為懶得下廚,煮飯頂多就煮個快熟面,營養不怎麼均衡;而且家裡離咖啡店還有段距離,懶得出門打包;外賣雖然方便,但價格也不便宜,所以乾脆拿零食充飢,有時候甚至乾脆不吃。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像紅螞蟻一樣「遠離庖廚」。其他受訪的上班族表示,他們之所以忽略正餐,更多是因為工作多、時間緊迫,寧願將用餐時間拿來處理掉手上的工作任務。
32歲的銀行經理Priscilla Lee向《亞洲新聞台》透露,她經常因忙於工作無暇正常用餐,只能靠堅果、薯片或餅乾果腹。她坦言,雖然知道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健康,但她更想快速完成工作。
她提到,自己嘗試過吃得健康些,比如打包魚丸面或雞飯,計劃邊吃邊工作。但每次要麼忙著回郵件,要麼在遠程會議中,等到終於有時間吃飯時,面已經泡爛,飯菜變冷,食慾全無,最終只能丟進垃圾桶。
因為這種情況時常發生,現在她在家辦公時,索性直接從廚房找點零食填飽肚子,既方便又不耽誤工作。
「其實我更喜歡外出用餐,因為那是放鬆的機會。但由於我的工作量非常大,我寧願放棄一頓像樣的午餐,這樣就不用加班了。」
29歲的公關客戶經理 Tiara Putri每周至少有三次會以零食代替正餐。她說:
「如果一個人在辦公室里看到同事們跳過午餐繼續工作,那麼他也更可能不去吃飯。如果你的團隊成員都在午餐時間繼續工作,自己起身離開去吃飯,幾乎會覺得不太合適。」
新加坡理工大學的營養與飲食學課程負責人Verena Tan助理教授指出,繁忙的工作日程常常讓人們沒有足夠時間準備和享用正餐,因此,零食就成了他們在忙碌中能快速補充能量的方式。
「研究表明,工作時間的增加與外出就餐頻率的提高,與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減少有關。這表明,人們的飲食習慣正在轉向更為便捷、但通常不太健康的食物選擇。」
食療指導和諮詢機構 Nutrimaxx Consultancy 的首席營養師 Soh Wan Keem 也指出,零食越來越容易獲得也「改變了許多新加坡人的飲食習慣」。
把零食當正餐的危害

泡泡茶和甜品常用的配料。(海峽時報)
營養與健康專家表示,偶爾以零食代替正餐是可以接受的,但關鍵在於適度。
營養師 Soh Wan Keem 說,以零食代替正餐要多頻繁才會導致健康問題,得取決於幾個因素,例如零食的質量、個人的整體飲食模式、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目標。
她還說,如果一個人保持均衡飲食,定期攝入營養餐,通常不會出現問題。
然而,如果每周有三到四次用零食代替正餐,就可能會缺乏蛋白質、纖維和維生素等必需營養素。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營養師強調,長期用零食代替正餐會損害整體健康狀況,並加劇健康問題。
「許多常見的零食通常富含精製碳水化合物、不健康的脂肪和添加糖,比如甜麵包、蛋糕和咖喱角。」
「這些食物可能導致體重增加、血糖失控,增加患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擁有超過15年經驗的她建議關注以下跡象,以識別零食替代正餐所可能帶來的健康問題:
突然的體重增加:如果經常食用高熱量零食且不控制或不清楚食物分量,可能會攝入超過所需的卡路里。你可能會發現體重秤上的數字上升,或者衣服變緊。
頻繁的能量波動:這種情況表現為攝入高糖零食後,先是能量驟增,接著又迅速感到疲倦,因高糖零食使體內的血糖水平比平時更快上升。
集中注意力困難:能量的波動可能導致難以集中注意力,或者常常感到精神萎靡,因為食用的零食缺乏必要的營養成分。同時,這種情況可能讓你依賴含糖零食或茶、咖啡或可樂中的咖啡因來保持警覺。
消化問題:過度零食可能導致脹氣、消化不良或便秘,尤其是在食用高脂肪食品後。
常常想吃不健康食物:習慣性食用不健康零食可能導致你的身體對咸、甜或油炸零食產生偏好,而不是選擇全營養的食品。
情緒性進食模式:因無聊或壓力而進食零食,這是一種由心理需求驅動的渴望,而非因身體的飢餓信號促使你進食。無聊或壓力下的零食進食可能導致進食後後悔,降低對健康飲食的信心。
睡眠質量差:由於晚間進食含糖食品,導致晚上難以入睡。過量的糖分攝入可能引發消化問題。
當媒體詢問那些以零食代替正餐的上班族是否出現任何健康問題時,大多數人表示除了偶爾的胃痛外,自己並未感到其他不適,而他們也早已習慣這些胃痛。
然而,專家們警告說,飲食不良的後果可能不會立刻顯現。
營養師蘇賢(Ms. Annabelle Johnson)指出,這也是人們通常不太有動力改變飲食壞習慣的原因,儘管他們知道應該要改變的。
「因為你吃了零食,不會立刻生病。」
「但我們也知道,隨著我們進入中年階段,長期重複這些飲食習慣後,就會對健康產生影響。所以我們每天的飲食非常重要。」
她建議,即使是胃痛,作為不良飲食和食物攝入不足的常見症狀,也不應立刻被視為無關緊要。如果感覺有問題,最好尋求幫助。疼痛是我們身體在尋求幫助所發出的信號。

年輕上班族午餐時段外出打包。(聯合早報)非吃零食不可,就選擇健康的零食
健康專家警告說,千萬不要錯過飯菜,或者用超級加工食品來代替飯菜。
專家們建議上班族選擇更健康的零食或點心,比如:沙拉、芝士、水果等,它們可以同時滿足便捷和營養需求。此外,選擇帶有「較健康的選擇」標籤的食品或搭配富含蛋白質和膳食纖維的食物也能提供更持久的能量,但不要選擇加工食物。
越來越多人吃零食,也導致新加坡零食人均消費上漲。
新加坡零食的零售額從2019年的7.24 億美元(9.78 億新元)穩步增長至2024年的9.066億美元(12億新元)。
單在2024年,新加坡消費者平均每人花費121.30美元(163新元)購買零食,是本地區最高的,比2023年的119.30美元(160新元)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