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國務資政):我們必須為此做好準備。我坦率地說,目前解決方案尚不明朗,但我們必須積極探索有前景的方向,並嘗試多種路徑。替代燃料是其中一個方向,不論是氫氣還是氨。我認為太陽能的可能性不大,風能或許有一定作用,但不太可能成為主力解決方案。
我們必須探索所有可能的替代方案,並同時為未來可能證明可行的路徑建設配套基礎設施,做好支持準備。這就是為什麼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我們正在積極培訓人才,以掌握替代燃料的操作,同時建設相關基礎設施、制定安全標準等。
坦率講,要在2030年,也就是五年內,實現30%的減排目標,對於全球來說是非常艱巨的任務,尤其是當大國未能全部參與時,其他國家就會質疑:「為什麼我要犧牲那麼多?」
但從長期來看,這個方向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盡最大努力讓技術準備好,並能夠投入應用,避免落於人後。最終,解決方案不能只靠「更綠色的能源」,因為即使有綠色能源,其供應可能仍不充足,成本也會非常高。
這將導致供應鏈和航運模式的重組,更多「近源化」趨勢會出現,行業必須隨之調整。這種變化無論是通過碳稅推動,還是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來實現,都是不可避免的。歐洲正在討論徵收碳稅,而其他地區尚未跟進。如果採取邊境徵稅的方式,那就意味著,整個產業鏈都必須重新配置,航運路線和邏輯也要隨之調整。
不過在整個海事行業應對脫碳問題方面,有一個亮點——那就是整個行業正在以「產業整體」的方式來處理問題,而不是「各國為政」。
如果每個國家單獨行動,那麼像新加坡這樣的樞紐港口國家就會受到不成比例的影響。比如說,加註燃料在新加坡進行,那排放就被算在我們頭上,但其實那些燃料是為了全球航運所用,服務的是眾多國家。它們只是碰巧在新加坡這個港口完成加註操作而已。
所以,行業應該攜手合作,找到一套通盤合理、從起點到終點都能落地執行的解決方案。這樣,成本才能歸因於應承擔的部分,並確保整個行業可以持續運作。
至於如何實現這樣的安排?那就需要通過艱難的談判。但這是最理性的思路,我也希望我們在更多問題上都能採取這種方式來思考。航空燃料的管理就是類似的模式。其他產業——比如石化產業——其實也可以借鑑這種方式。
主持人(陳慶珠大使):謝謝您。下一個問題?那邊,8號麥克風。
提問者:資政閣下,早上好。非常感謝您帶來如此深刻的分享。我叫Akanksha Batura Pai,來自新達航運代理公司,同時也是新加坡航運協會理事會的成員。可能這是我提過的最高層級的問題了,所以再次感謝您的時間和耐心。我來自海事與物流服務行業,我們目前確實正面臨嚴重的人才短缺問題,特別是在全球化競爭中,擁有高技能的勞動力對我們來說非常關鍵且極具挑戰性。
此外,這個行業本身也高度碎片化,盈利水平並未像某些高度數字化的產業(例如生成式AI)那樣同步增長。我們甚至發現自己正在失去人才——他們被吸引去了「零工經濟」或是一些我們原本完全沒預料到會成為競爭對手的行業。
請問,您是否有任何建議,給我們這個行業,或是行業中的從業者?這真的是我們在第一線所面臨的現實問題。謝謝您。
李顯龍(國務資政):我對海事物流行業的具體細節不是非常熟悉。不過我知道,為船舶提供服務,以及處理船隻經過新加坡時陸上相關作業的這一部分業務,已經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行業有一段時間了。
正如你所說,這個行業高度碎片化,技術應用也不夠廣泛,整體的升級和整合力度也還有待加強。我知道交通部(MOT)以及海事及港務管理局(MPA)一直有在關注並著手改善這個問題。對於這方面的具體議題,我想他們會更適合提供深入的回應。
至於新加坡整體的人才問題,這是許多行業目前都在面對的挑戰。我們也高度關注這一點,並正努力建立一個體系,讓我們能夠充分發揮本地人力資源的潛力——不僅是培訓他們達到行業所需的水平,也是在他們身上持續投資,讓他們能夠勝任這些崗位。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有能力引進具備專業能力、能夠做出貢獻並補充本地勞動力結構的外來人才,從而推動我們整體經濟的增長。
很抱歉我無法就具體細節提供更多建議,但我相信MPA和MOT對您所說的問題是了解的,我們也正在積極努力解決這些問題。
主持人(陳慶珠大使):謝謝。下一個問題?是的,四號麥克風。
提問者:資政閣下,早上好。今天能提問是我人生的一個願望,感謝您。我的名字是Hari Subramaniam船長,我來自海運保險行業,同時也是這裡的航海學會會長。我的問題與我的同事Akanksha之前提到的問題有關,關於如何改善航運業的形象。航運業通常只有在發生災難性事件並引起公眾關注時才會進入新聞。我覺得這讓許多人對加入這個行業產生了畏懼。回到人才和勞動力問題,海員也是一個逐漸消失的群體。沒有人願意把孩子送去從事航運行業。所以,如果可以的話,請您以您通常那種鼓舞人心的風格,分享一些見解和建議,關於我們如何能夠改善這個問題?
李顯龍(國務資政):我沒有立即的戰略計劃。我不確定問題是否出在航運業宣傳不足。我認為問題的根源在於,隨著各國變得更加富裕,民眾對於海員生活的意願逐漸降低。確實有一些例外情況——我認為北歐國家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挪威人仍然有相當多的人願意出海。但如果你看看亞洲,情況並非如此。因此,許多船員,包括船長,來自那些岸上生活困難的國家,因此他們更願意出海。而在新加坡,岸上的生活並不困難。如果生活艱難,我們將面臨更大的問題。
所以,海員需要的是一種熱情,對海洋的迷戀。我認為我們擁有足夠的機構、設施和訓練模擬器。我曾去參觀過——我想在裕廊,我們有一個橋樑模擬器,簡直是一個夢想——它幾乎可以模擬真實颱風的場景。但即便如此,選擇從事這一行業的人數仍然不足。
我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會繼續存在。如果你想加入航運行業,你需要尋找那些對它充滿熱情的人。對於飛行員而言,他們從小開始培養年輕人,讓他們在學校時就開始接受飛行訓練。希望以後他們能夠加入空軍或是航空公司。而在航運行業,也許你得做同樣的事情,從年輕時就抓住他們,讓他們對海洋產生興趣。海洋有其魔力,但你得擁有那種個性,那種幾乎是一種痴迷的感覺。海軍能夠招募到人員,因為它展現了與航運行業不同的形象。海軍的制服固然是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它代表著高度的專業性和技術水平。事實上,如果你在超級油輪或現代船隻上工作,它也同樣展現出高水平的專業性和技術。所以,你必須傳達這個信息。
主持人(陳慶珠大使):謝謝。
李顯龍(國務資政):謝謝。
提問者:早上好,資政閣下,女士們先生們,我叫徐剛,來自中電建海運中國。我們在新加坡有一家公司,也在中國有造船廠。美國將對中國造船廠建造的船隻收取費用,按照美國港口的規定。我想請問,您對此有何看法?如果您是船東,您會從中國的造船廠訂購船隻嗎?
李顯龍(國務資政):我會先觀察實際發生了什麼。我認為在商業領域中,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有序的商業環境,其中包括政策環境、監管環境和國際環境。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各國共同達成了一些規則,這些規則是明智的,符合每個人的利益。我們都同意互相貿易,且我們有一個原則叫做最惠國待遇(MFN)。如果我和你做生意,我會給你一個優惠,並且我會把這個優惠提供給其他所有國家。我不會對任何一個國家進行歧視。我們希望做生意,世界也一直這樣繁榮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即便如此,這並不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事情。即便如此,也有一些大國沒有完全融入這個體系。蘇聯集團長時間未參與其中,中國也在很長時間裡處於這個體系之外。當中國首次與美國建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這些都是比爾·柯林頓總統下的政治決定,而且美國國會曾就是否像對待其他國家一樣對待中國進行過激烈辯論。
如今,35年過去了,國會可能會重新考慮。從貿易的角度來看,這是個問題。從整體關係的角度看,它將成為兩國之間的問題——如果發生的話,我敢肯定,這個問題將需要解決。我們當然希望全球和平,人類之間和睦相處,但這仍然是我們不斷追求的理想。
提問者:謝謝。
提問者:資政閣下,早上好。我是TS Teo,來自Pacific International Alliance,但今天我代表新加坡航運協會。正如您所知,新加坡在過去的八到十年里一直是國際海事城市,這是一個偉大的成就。然而,正因為如此,新加坡需要大量的人才。今天,正如您所看到的,我們不僅僅是像我這樣的人,還有來自許多國家的人才。另一方面,自COVID-19以來,生活成本不斷上漲,這反過來對新加坡的人才形成了威脅。請問您對此有何看法?謝謝。
李顯龍(國務資政):我不確定您所說的生活成本是指新加坡人的生活成本,還是外籍人士在新加坡的生活成本?
提問者:是指外籍人士。
李顯龍(國務資政):嗯,我們的成本並不像許多其他亞洲城市那樣低,但這是無法避免的。一部分原因是租金。我認為,租賃市場已經緊張了一段時間,特別是在COVID-19之後。但是我們正在建設更多的住房,這種緊張狀況有所緩解。一般生活成本——如果你看一些調查數據,它們說我們比紐約或倫敦還貴。我覺得這個說法有點難以置信。但是,如果你看一下人們的購物內容和他們的就餐地點,做這些計算的話,可能確實如此——如果你想要那種生活方式,你可能會遇到問題。但我認為,我們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擁有良好的醫療保健,有很好的教育資源,孩子們也可以在這裡快樂成長,而你在這裡工作時能夠發展事業。如果從整體來看,我們能夠提供一個對企業有意義的方案,那麼我們就能吸引專業人士、專家以及具有不同學科和經驗的人來這裡。如果你看數據,想要來新加坡的人數以及就業准證的持有者數量持續增長。仍然有很多人願意來。我認為,只要這種趨勢持續下去,我們就能繼續發展。
主持人(陳慶珠大使):我想這是我們最後一個問題,因為時間快到了。
提問者:早上好,資政閣下,大家好。資政閣下,感謝您發表的精彩演講。我是Vera,來自南洋理工大學的最後一學年學生,同時也是新加坡海事青年大使。借著關於青年、人才和勞動力的主題,作為新一代海事行業的代表,我們希望能加入這一行業。請問您能否給我們青年一代一些建議,幫助我們如何應對不確定性並在這裡茁壯成長?謝謝。
李顯龍(國務資政):我認為世界上有很多不確定性,但同時也有很多機會。對於像你們這樣正在大學裡學習、準備畢業、準備進入社會的人,我想說:你們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好的起點,幾乎可以說,這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是最好的開端——除非你經歷了一次重大的危機,差點沒能挺過去,這種經歷會徹底改變你的人生。我們已經盡力避免讓你們經歷這種重大危機。我們給你們提供了學習的機會,受教育的機會,發展才幹的機會,讓你們看世界,了解周圍的機會,成長為擁有能夠應對人生的技能和知識的人。這並不是你們教育的結束,而是終身學習和工作的開始。
如果你們能以這樣的態度去看待,認為「我已經和別人一樣準備充分。如果我在中國,可能會有2億人和我競爭。但我在新加坡,我有競爭對手,世界上依然有人在和我競爭。但我已經準備好了,我有一個在新加坡運作的團隊,我有一個好的品牌。如果我願意擼起袖子,迎接挑戰,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我可以創造出今天沒有的東西。」你的父母和祖父母曾經面臨著更加艱難的局面,但他們沒有那麼多選擇。他們說:「我們一起做吧。」他們做到了。對於你們這一代人,我想說,這是你們的責任,也是你們的機會,可以說:「我們一起做吧。」讓像我這樣的老一輩人看到你們能做到我們曾經想像不到的事情。有一天,我們會在某個地方看著你們,感到自豪。
主持人(陳慶珠大使):謝謝,李高級部長。我想感謝您帶來這場非常富有啟發性和直率的討論,談到了海事行業的問題。謝謝!
CF丨翻譯
HQ丨編審
新加坡總理公署丨來源
新加坡總理公署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