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黨的阿裕尼、後港、盛港已連成一片,今後形成良性互補是題中應有之義。連成一片之後,對東海岸和馬林百列也會有一些連動的效果。
工人黨以2個集選區1個單選區總共10個國會議席遙遙領先。工人黨本屆派出21個候選人,10個當選,在新加坡反對黨陣營中是前所未有的好成績。
在工人黨落選的選區,成績亦相當漂亮,例如東海岸集選區,工人黨得票率為46.59%看來工人黨市鎮理事會財務事件並沒有對它本屆競選造成影響,劉程強「一代新人換舊人」「退而不休」,讓選民見到工人黨積極培養新人的努力,工人黨和畢丹星在辣玉莎事件上的危機處理得當,這些都是工人黨本屆大選成功的主要原因。
從大衛馬紹爾(第一代)到惹耶勒南(第二代),到劉程強(第三代),再到第四代(畢丹星),工人黨新一代已經成型,工人黨的作風從惹耶的「撞牆派」到劉程強的「溫和派」及「不為反對而反對」,很獲得選民的接受和信任。
隨著工人黨在國會中進一步鞏固反對黨老大地位,它將來吸引人才會更加有力,對人民行動黨形成的挑戰也更大。再過一兩屆大選,如果工人黨維持發展,很可能可以完全整合新加坡的反對黨陣營。到了那個時候,新加坡政治「兩黨制」就初具雛形了。
不過,「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隨著工人黨取得國會10個議席,選民對它的期望肯定提高。工人黨是否能滿足這種期望,必須努力。
2. 民主黨一二把手成績大大提升
新加坡民主黨在武吉巴督(徐順全得票45.20%)和武吉班讓(淡馬亞教授得票率46.26%)得票率很不錯。他們兩人2015年大選在荷蘭—武吉知馬集選區的得票率只有33.38%,本屆成績是很大的提升。
淡馬亞形象不錯,而徐順全看來已經擺脫了早年的負面形象。民主黨黨魁和黨主席成績不錯,也說明競選期間有關1000萬人口的爭議不但沒有對他們造成損害,說不定還有加分。
民主黨其他候選人的表現一般,包括前來投靠的方月光(36.82%)、陳如斯及戈麥斯(33.64%)。從某個角度說,這說明民主黨發展隊伍的能力仍嫌不足,至今未出現明顯的新生代。
由於工人黨的「大捷」,把民主黨遠遠拋在後面。民主黨將來要吸引人才,恐怕更為不易。
3. 陳清木寶刀未老
陳清木的新加坡前進黨的表現不俗,他自己競選的西海岸集選區得票率48.31%,是落選反對黨候選團隊中最高的;瑪麗蒙單選區的洪永元得票44.96%,頗為漂亮,其他候選人也有不乏在40%左右的。
本屆是前進黨首次參選。在未來,前進黨能否繼續前進,主要得看年屆八旬的陳清木是否能儘快把人才團隊建立起來。在這個方面,他面對的不只是來自人民行動黨的競選,更關鍵的是,他面對是工人黨的人才競爭。
另一個挑戰是,陳清木必須讓前進黨擺脫「陳清木黨」的形象,不能讓人感覺前進黨沒了陳清木就成一盤散沙了。
4. 人民行動黨痛失部長,得票率下降,未來不易 本屆大選,人民行動黨痛失盛港集選區,丟失一個正部長(黃志明)、一個高級政務部長(相當於副部長,藍彬明)、一個高級政務次長(相當於部長助理,安寧阿敏),幾乎重現了2011年阿裕尼之役的慘痛。這肯定是選前所預料不到的,由此可見「林志蔚現象」的威力。
另一方面,人民行動黨本屆大選得票率大幅下滑,下降了8.6個百分點,應證了觀察員關於2015年人民行動黨得票69.9%不可複製的判斷。

另一方面,在過去,凡有危機總是對執政黨有利,因為選民人心思靜。但是,本屆大選結果有點顛覆這個慣例。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以往選民對人民行動黨信任度很高,出現危機時,願意以全力支持人民行動黨政府,唯政府馬首是瞻,放心讓政府放手去做;而現在,選民則認為與其唯政府馬首是瞻,一錘定音,恐怕更需要的是百家爭鳴,避免執政黨「近親繁殖」,出現集體迷思。
本屆大選的成績對人民行動黨恐怕是一記悶棍。儘管本屆大選並無「變天」可能,甚至反對黨連國會三分之一議席也無法染指,但是,反對黨行情看漲,得票率全面上升,在接下來兩三屆大選,行動黨將來在大選中丟失集選區和部長不再不可思議。
在2011年丟失阿裕尼之後,行動黨2015年、2020年大選不再往阿裕尼派部長級人馬。以後對盛港是採取這樣的「綏靖」政策?還是派部長領軍強攻?要是派的話,派誰?這些都是今後越來越不容易處理的兩難問題。
5. 非選區議員議席
新一屆國會將有2個非選區議員議席。目前得票最高的幾個落選候選團隊/候選人是:
· 前進黨西海岸團隊:48.31%
· 工人黨東海岸團隊:46.59%
· 民主黨淡馬亞:46.26%
· 民主黨徐順全:45.20%
陳清木曾說過他不會接受非選區議員議席,不過不排除他的團隊中有人接受這個議席。
究竟這2個非選區議員議席「鹿死誰手」,有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