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大家最不解也最感興趣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新加坡人的姓名究竟怎麼讀?
面對這個問題,許多初到新加坡上學工作的小夥伴也經常是一臉懵逼。

比如:新認識了一些新加坡朋友,名片正面是漢字,或繁或簡都正常,但反面的翻譯讓人根本猜不到,也讀不出來:陳(Tan),蔡(Chua)、吳(Ng:按英文規則根本無法發音,沒有元音)、張(Teo)、鄭(Tay)……
更有甚者,一家幾代人,姓都不一樣……


這是什麼奇葩操作?說好的一脈相承呢?怎麼連姓都叛變了呢?

新加坡的小夥伴們表示很淡定,並且早就習以為常了——因為很有可能,他們的外公外婆生了5個孩子,姓就沒有統一過

是不是覺得更懵了?今天康叔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新加坡人的姓名究竟為什麼會如此混亂,而他們的姓又該怎麼讀。
其實,新加坡人的姓氏以閩南語和潮州語(本屬一個語系)偏多,也有粵語拼音。英殖民地時代新加坡的小孩子們出世以後,父母都用中國南方的方言為孩子取名,或使用中文中帶濃厚的方言口音取名。
那時漢語拼音還未出現(70年代後),這些父母們又不懂英文;再加上早期的註冊官多是馬來人或不懂中文的海峽華人,官員們便使用英文音譯來取英文姓名,然後這種英文姓氏便代代相傳下去。

具體用法就是使用中文的音,可是拼法一般是方言的拼法, 經常會出現很多相同拼法不同字,還有很多字不同拼法的現象。主要是看對方的祖籍是哪裡,有的用福建拼音,有的用廣東拼音,有的用潮州拼音,有的用普通話拼音,有的用英文拼法……
十八般方言,樣樣花里胡哨,再加上登記的官員略微施展一下自己的聽寫天賦,本來一個姓氏的家族便出現了那麼5、6、7、8個「分支」(不同拼寫)。


現在明白為啥會出現一姓多拼或者一姓多音了吧。
當然了,現在情況要好一點了,因為: 1: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發展,標準化多了;
2:政府推行,使用標準拼音的多了。
但是因為姓名沒有統一的格式,所以我們也經常會看到患有糾結症的父母繼續霍霍下一代的名字。比如下面這張身份證,不僅寫上了傳統版本的新加坡名字,連標準拼音版、中文版以及英文名版都通通不放過

一張身份證,收穫了4個名字,這個「買賣」做得值啊!

另外,新加坡起中文名字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姓+字輩+名,所以新加坡人的名字一般都是三個字的,兩個字的也有,但是較為少見。所以,新加坡的中國留學生經常分享經驗:如何快速辨別班上有沒有同胞?擼一遍點名簿就知道,兩個字的一般都是同胞。
OK,下一個問題,新加坡的某些姓是真的不知道怎麼讀?來,康叔先給你盤點一下最難讀的5個姓氏。
1 Ng 黃
讀音:嗯
此「Ng」並非彼「NG」,所以不要去問這個姓的新加坡朋友是不是NG了……
2 Ooi 張
讀音:微咦
此姓被公認為新加坡姓氏中一股強大的泥石流。因為經常會發生Mr Ooi去國外出差在簽到簿上籤到,把後面小夥伴都給帶跑偏的情況……

3 ONG 王
讀音:win嗯~
「王」跟「黃」之間,就差了一個O了~
4 Png 方
讀音:旁嗯
按照以上規律,碰到「ng」,「嗯」就對了
5 Tan 陳
讀音:譚
這個姓之所以要提出來不是因為它難度,而是因為容易產生誤解,比如,譚先生到了新加坡經常被人叫成陳先生。 ————
以上這幾個姓的特別之處在於,你在它的拼寫方式、讀音上找不出一點跟它相匹配的中文姓的關係。
另外,新加坡華語方言,廣東話和福建話居多,給自己起新加坡名字的時候要注意避雷,這些你也要看看~







關於新加坡的名字,現在你「學廢」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