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公布,中國海關總署公布今年前4個月外貿數據。據海關統計,今年前4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9.0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4.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個百分點。其中,出口4.74萬億元,下降6.4%;進口4.33萬億元,下降3.2%;貿易順差4157億元,減少30.4%。

值得注意的是,民營企業占我國外貿進出口的比重進一步提升。前4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3.92萬億元,增長0.5%,占我外貿總值的43.2%,比去年同期提升2.3個百分點,在按所有制類型劃分的企業中繼續鞏固其第一的位置。其中,民企出口達到2.45萬億元,占前4月我國出口總值的51.7%,超過半壁江山。其中3月份,中國出口降幅就已大幅收窄。但是在全球需求和製造供應鏈受疫情嚴重衝擊的情況下,中國4月份出口數據竟現今年首次增長,且遠優於市場預期,實在是令人意外且驚喜。

得益於「一帶一路」的政策中國對東協沿線國家的進出口額逆勢增長,東協繼續保持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雙方貿易總額達1.35萬億元人民幣,增長5.7%,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4.9%,增長勢頭良好。而中的國第二大貿易夥伴歐盟則因為新冠疫情而大受影響,雙方的貿易總額在前四個月下降6.5%,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3.6%。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表示:3、4月份主要是歐美受疫情影響比較大,但也導致醫療防疫物資出口的增加。全球化向區域化轉變,未來東協和日本預計還會有很大貢獻。東協連續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亞洲區域內的貿易投資活躍程度也是比較高的,東協與中國緊密的貿易關係,也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貿易合作進一步加深提供了有利條件。

機電產品是新加坡自中國進口的首位商品,我們以2018年的數據為例。2018年進口額為312.3億美元,占新加坡自中國進口總額的62.9%,增長8.1%。機電產品中,電機和電氣產品進口208.3億美元,增長8.8%;機械設備進口104.0億美元,增長6.8%。礦產品和賤金屬及製品是新加坡自中國進口的第二和第三大類商品,2018年進口64.5億美元和25.1億美元,占新加坡自中國進口總額的13.0%和5.1%,增長29.2%和11.7%。除上述產品外,化工產品、光學鐘錶醫療設備和紡織品及原料等也是新加坡自中國進口的主要大類商品,2018年合計占新加坡自中國進口總額的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