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一個著名的小販中心打包午餐,看到一家蝦面不錯,就叫了一份粿條蝦面加豬皮。心情不佳的老闆娘卻錯給了我兩份米粉,經提醒後才加了豬皮。我思忖著吃米粉也行,多吃一份也行,就沒計較。隨行朋友看到了,說新加坡好吃的東西那麼多,以後不去幫襯她。

(菜頭粿 / 紅豆冰)
沒錯,新加坡好吃的東西真的很多,這得感謝辛勤工作的小販們。二十年前姐姐來新加坡玩,我帶她去了一趟小販中心,她不停地說 「Amazing」,還說在美國想吃中餐得去老遠的中國城,東西貴且沒這麼好吃,她真的好羨慕我們。
的確,但凡親朋戚友來新加坡旅遊,都點名要品嘗接地氣的小販美食。

(印度煎餅)
我以為,獅城所以享有「美食天堂」這一盛譽,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南洋獨特的地理環境、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具包容性的社會風氣,不斷地豐富著我們的飲食版圖。

(為慶祝小販文化申遺成功,新郵政發行以小販中心為主題的紀念郵票)
政府不遺餘力地推廣小販文化,因地制宜建造了大大小小的小販中心、適時進行翻新及清理、培養國人良好的用餐習慣、鼓勵並幫助有興趣的年輕人加入小販隊伍、加速小販數碼轉型等,為的就是讓優良的小販文化得以傳承。而小販文化成功申遺,更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

(為慶祝小販文化申遺成功,新郵政發行以小販中心為主題的紀念郵票)
但光靠政府的努力是不夠的,如果沒有了小販冒著酷暑、圍著爐火一絲不苟地工作,「美食天堂」這一榮耀將不會存在。

(前方紅頂建築,一樓為巴剎,二樓為小販中心,左邊高樓為政府組屋)
小販有著多重的身份:於個人,他們是溫馨家庭的經濟支柱;於社會,他們是國民食堂的無名大廚;於國家,他們是花園城市的親善大使——透過小販文化這扇窗口,海外遊客品嘗著物超所值的膳食,為新加坡獨具一格的飲食文化而讚嘆。

(前方紅頂建築為新加坡著名小販中心——老巴剎 攝影ZW)
姐姐後來率領著壯大了的家人再次來訪,她的女兒也深深愛上獅城美食,不止一次趁學校假期跟同學來新加坡旅遊,小販中心是不可或缺的一站。
島國的小販文化深受外國友人青睞,除了食物價廉物美、品種繁多、用餐環境整潔舒適之外,難道就沒有別的原因嗎?

(南洋經典早餐)
我想,若是沒有了親切友善的服務,一切都會大打折扣吧?工作環境炎熱且長時間站立著烹煮,對不同食客的餐飲要求也要盡力配合,如果沒有熱忱和毅力,是很難堅持下去的;極個別小販因為各種原因態度不夠好,也可以理解。
人人都有心煩或情緒低落的時候,如何把心情的外衣脫在工作室外,的確考驗智慧。人心都是肉長的,顧客的再次造訪、一句簡單的問候或嘉獎的話語,都能起著鼓舞的作用,也希望小販朋友感受的到。
昨天,我又去到那個小販中心,轉了一圈,發現自己竟然又站在蝦麵攤位前了。

(炒蝦面)
老闆娘依舊板著臉,抬抬下巴頦兒示意顧客點餐,我還是打包一份粿條蝦面加1塊錢豬皮。
這時,一位在等餐的阿嫲問我:「這家的豬皮好吃嗎?」我說:「好吃!很軟很入味,肉皮也處理得很乾凈,一點兒肥肉都沒有。」
沒料到,不苟言笑的老闆娘突然伸出右手往自己腿關節上大力一拍,興致勃勃地加入了我們的討論:「吃豬皮對膝蓋好!膠原蛋白!」
接著,她愉悅地向我後面的顧客問道:「下一位,要吃什麼?」雖然口罩遮住了她大半張臉,我仍看到她月牙般笑眼中的神采飛揚。
真想找個機會對老闆娘說:微笑吧大姐!您笑起來的樣子真好看!
美食

(鐵板燒 / 紅豆冰 / 羅惹)

(肉骨茶 / 酸柑水)

(肉脞面 / 海南雞飯)

(泰式冬炎)

(馬來椰漿飯)

(豬肝粥 / 甘蔗水)

(魚頭米粉 / 紅豆冰)

(釀豆腐 攝影ZW)

(紅豆冰)

(麻辣麵線 / 酸柑汁)

(水粿)

(蝦面)

(清湯)

(干撈肉脞面 攝影ZW)

(叉燒飯)

(窩打 / 魚片米粉)

(炸魚肉泡飯 攝影ZW)

(雞扒咖喱面 攝影ZW)

(咖喱雲吞麵 攝影ZW)

(印度雜菜飯)

(苦瓜魚頭湯 攝影ZW)

(釀豆腐 攝影ZW)

(叻沙)
(本文原標題《微笑吧!大姐》,發布於「獅城阿紅」公眾號,感謝授權新加坡眼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