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新加坡解封絕大部分限制措施,讓生活重新回到疫情前的日子。
社交聚會人數限制的解除、SafeEntry以及合力追蹤應用場景的弱化等等措施,讓新加坡人在2022年的4月,終於可以享受到無拘無束了。

圖源:新浪
除非有傳染性特彆強、毒性特彆強的新變種毒株出現,否則,新加坡幾乎已經不可能出現倒退回之前處處受限的時候了。
無論是本地衛生專家、主管防疫事務的部長,甚至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都或多或少在公眾面前,傳達出這樣的訊息。
國際上,「新加坡模式」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和衛生專家,開始對新加坡的抗疫思路展開了研究。不少人認為值得借鑑。

媒體表揚新加坡防疫模式 雖然外界現在對新加坡的防疫不乏讚揚。但是在這兩年間,在新加坡生活的人才知道,新加坡取得的成功,其實並不是那麼的順理成章。
新加坡走過一些彎路,也付出過一些代價。
從這個角度來看,新加坡的抗疫之路,沒有僥倖,只是不斷的在試錯和糾錯中,終於找到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

圖源:Financial Times
李顯龍感謝醫護和民眾 新加坡抗疫並非一帆風順
4月24日晚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參加了在新加坡中央醫院裡,舉辦的一場演講兼晚宴。
會上,李顯龍對新加坡現有的新冠疫情態勢似乎是頗為滿意。他向疫情期間,時刻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的62000名醫護人員表達了敬意。

圖源:海峽時報
演講中,李顯龍認可了新加坡的醫護人員以及志願者們的努力,認為他們在過去兩年履行自己的職責,奮戰前線挽救患者的生命,並儘量避免將病毒帶到社區。

圖源:海峽時報
「他們(醫護人員)被推向極限的同時,依舊保持了最高的水準。」這是李顯龍的原話。

圖源:陳篤生醫院&新加坡中央醫院
當然,李顯龍也承認這種情況肯定是無法持續太久的,他們也需要休息。
因此,李顯龍表示,未來當局會儘量會為這些人提供一些喘息的機會,讓他們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除了醫護人員外,李顯龍也表達了對民眾信任的感謝。
絕大部分的新加坡人,遵從了政府的指示。「斷路器」阻斷措施期間,大部分人都乖乖待在家中,非必要絕不出門。

圖源:CNN
又或者高警戒分階段解封,以及宣布「共存」後,大部分人都遵照指示,戴上口罩並儘量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無罩嫂」是新加坡極個別的個例,圖源:海峽時報
政府推出全民疫苗接種計劃後,80%以上的人口,在很短時間內就完成疫苗接種。(現在是93%)
單單是疫苗追加劑,至今為止也有70%的人完成接種。

圖源:CNA
雖然有不少人早就對戴口罩產生的厭倦,但直到上月底政府徹底解決室外強制口罩令前,新加坡並沒有出現很多西方社會所出現的那種「反口罩示威遊行」。

圖源:8視界
對此,李顯龍認為新加坡對政府,對本地醫療系統有著足夠的信心,盡好了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這是政府能夠團結上下,最終逐步解封的核心因素之一。
但,即便如此,新加坡依舊付出了巨大代價。在李顯龍看來,新冠給新加坡帶來的教訓相當沉重。

來源:CNA
那麼,在外界一片讚譽聲中的新加坡防疫,究竟曾經遇到了哪些困難?
防疫有如摸著石頭過河
新加坡付出了這些代價 118萬人感染新冠 占總人口五分之一
一個很直觀的數字,新加坡已經共有118萬餘人感染了新冠。
至少有五分之一的常住人口曾直面新冠的威脅。

在全世界範圍內,每百萬人口的確診人數,新加坡以近20萬的數字名列第67,遠超世界平均的每百萬人中6.5萬人感染。

數據來源:worldometers
雖然奧密克戎毒株看起來並不是太致命,但新冠後遺症,或者「Long Covid」的現象,具體有多麼嚴重還不清楚。
總而言之,太多人感染,並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公共醫療系統曾面臨急劇壓力
感染新冠,除了會讓患者難受以外,造成的公共衛生資源擠兌,也是新加坡曾出現的嚴重現象。

圖源:見水印
持續多時的高強度工作,讓醫護人員不堪重負。一名醫護人員要照顧十多名病人,是常有的事。
「忙到沒有時間上廁所」,是去年9-10月那波疫情下,新加坡醫護人員面臨的真實處境。

圖源:海峽時報
工作強度大不說,眾多的患者湧入醫院,很多醫護人員為了照顧新增病患,不得不選擇延長工作時間,讓他們的休息時間,也變相減少了許多。
在如此高壓強度下,不少醫護人員選擇辭職。單單是2021年上半年,就有1500名醫護人員辭職。
疫情前,辭職人數整年也不過約2000人......

圖源:海峽時報
直到新加坡引入並完善了居家康復計劃及三級醫療程序後,情況才稍微得到改善。
新加坡經濟受到這些重創
作為一個外向經濟的國家,疫情讓新加坡2020年的經濟,萎縮了不止一點點。
整個財年,新加坡GDP同比實際縮減5.4%。這是新加坡自半個多世紀前獨立以來,經濟表現最差的一年,並且還是自2001年以來的首次年度萎縮。

圖源:搜狐
疫情下,新加坡很多行業一片蕭肅。
餐飲業首當其衝,在過去近兩年時間裡,堂食限制和禁令,讓原本熱鬧的食閣人影稀少。

圖源:CNA
新加坡支柱產業之一的旅遊業遭重,聖淘沙的沙灘原本人聲鼎沸,但在疫情下萬籟俱寂。


疫情前(上圖)VS疫情中(下圖),圖源:TripAdvisor&AsiaOne
整個2021年,新加坡遊客總人數不過33萬人左右,不足疫情前的2%......
航空業也好不到哪兒去。新航統計數據顯示,2020/21財年,新航最終虧損42.7億新元,連續兩年出現虧損。
整個2021年,新航的銷售額只有38.15億新幣,同比減少76%。客運量也同比下跌了98%。

為減少成本不少飛機停在沙漠裡,圖源:Traveller.au
經濟創傷從失業率就能看出,無論是2020年還是2021年,居民和公民的失業率,比起疫情前的2019年都要高出不少。

圖源:新加坡人力部
新加坡動用大筆儲備金
2020年,為了保住大部分人民或者企業的飯碗,副總理王瑞傑在財政預算案上,宣布將動用國家儲備金提供援助計劃,減少他們的損失。

政府提供的部分援助計劃,圖源:8視界
這場大撒錢行動,幾乎人人都有份。(外籍員工也實際受益,不然公司可能會被迫裁員)
這兩年下來,政府確確實實地,從「國庫」里拿出了429億新幣,用來支持各項援助計劃。
單單是為了救市,新加坡就動用了總儲備的近十分之一的錢!

來源:快易理財網
當然,儲備金的意義,就是為了幫助國家渡過危機。從這點上看,也算是用在了刀刃上。
種種跡象都顯示,正如李顯龍所言,新加坡在這次疫情中,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