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已成為全球國際生物醫藥企業的新基地。7月19日,CMO行業龍頭企業藥明康德( 603259.SH , 02359.HK )和藥明生物(2269.HK)同時宣布將在新加坡建設新基地,這兩間「藥明系」公司計劃在未來十年各自投資約20億新加坡元(約合人民幣96億元)用於項目建設。消息公布後,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股價於7月20日分別上升2.64%、2.58%。
藥明康德將在新加坡新建研發和生產基地,與亞洲、歐洲、北美等地的基地聯動,提升全球化運營能力。藥明康德向財新表示,該基地將為小分子、細胞和基因療法的藥物發現、工藝開發、商業化生產和實驗室測試提供綜合服務。

7月19日,CMO行業龍頭企業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同時宣布將在新加坡建設新基地,這兩間「藥明系」公司計劃在未來十年各自投資約20億新加坡元用於項目建設。圖:視覺中國
藥明生物則披露,將在新加坡新建一體化CRDMO服務中心,包括生物藥研發服務中心和大規模原液及製劑生產廠。該基地建成後預計將創造1500個研發和生產專業崗位,並將在2026年為公司新增12萬升生物製藥產能。藥明生物當前在全球共擁有約一萬名員工,截至2021年底集團總產能約為15.4萬升,生產基地主要集中在中國無錫、杭州以及德國、美國等地。
藥明康德是CXO(醫藥外包)賽道的龍頭之一,其業務模式包括CRDMO(合同研究、開發與生產)和CTDMO(合同測試、研發和生產)等。藥明生物是2017年由藥明康德分拆大分子業務後上市的企業。分拆上市後的藥明生物與藥明康德,互相獨立。但兩家公司背後的主要股東同為李革及其配偶趙寧,劉曉鍾、張朝暉四人,上述四人也是藥明康德的創始人。

近期,新加坡生物醫藥行業頻頻迎來新項目落地。今年4月,國際製藥公司賽諾菲投資6.38億新加坡元在新加坡設立的疫苗製造廠正式動工建造,新設施由完全數碼化模塊組成,可大規模生產疫苗,預計將在2025年底全面投入運作。今年2月,金斯瑞生物( 01548.HK )在新加坡的生產研發基地也正式投產,該基地擁有超過3萬平方英尺的高度自動化蛋白生產和基因合成服務設備。
新冠疫情暴發後,多間生物科技企業也在新加坡布局新冠相關的疫苗產業。國藥集團( 01099.HK )子公司與新加坡英諾醫藥集團投入1億美元成立合資公司,預計將於2022年在新加坡本地設廠進行新冠疫苗的無菌灌封。2021年,德國BioNTech亦宣布將在新加坡設區域總部,並且建設生產mRNA疫苗的廠房,新工廠將實現藥物原料、藥品生產和灌裝的高度自動化,預計每年可以生產數億劑mRNA疫苗。(參見財新網報道《BioNTech新加坡設立東南亞總部 新工廠每年可生產數億劑疫苗》)
為何新基地選擇落地新加坡?藥明康德告訴財新,這是因為新加坡擁有快速發展的生物醫藥集群,以及生命科學產業生態鏈、同時也具備生物醫學人才儲備。
目前國際生物科技巨頭安進(Amgen)、默克(Merck)、葛蘭素史克(GSK)、輝瑞(Pfizer)、諾華(Novartis)等公司都在新加坡設立了區域總部或製造中心,為全球市場生產生物製劑、原料藥和成品藥。
新加坡政府對生物醫藥產業亦長期提供政策支持,早在21世紀初,新加坡就將生物醫藥業作為戰略產業予以重點扶持,推出如「RIE2020」(研究、創新與企業2020計劃)、醫藥創新計劃(PIPS)等鼓勵性政策推動行業發展。自2014年起,新加坡政府與製藥企業聯合培養專業人才,為行業發展提供充足人才儲備。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亦積極為海外醫藥企業提供充分的優惠政策支持,幫助其搭建夥伴關係。對於藥明系的兩項投資機會,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均給予支持,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主席馬宣仁稱,新基地的設立將進一步提升新加坡對生物技術創新者和初創企業的吸引力。
生物醫藥已經成為新加坡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該行業的產值在過去20年增長了三倍。根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公布的2021年度數據,生物醫藥製造業吸引了17.69億新加坡元的固定資產投資,占比增加11.3個百分點,成為僅次於電子行業的第二大行業。2021年,新加坡生物醫藥製造業全年的產值同比增長11.1%。
「星港錢潮」是中國領先的專業媒體財新為新加坡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經濟和商業報道推出的重磅欄目,想要獲知更多相關信息,點擊文末閱讀全文。
*原文標題:藥明系紛紛宣布新加坡建廠計劃 總投資近200億元
*免責聲明,分析內容僅代表受訪者個人觀點,不作為任何人或機構的投資建議
*本文為財新網「星港錢潮」欄目特供新加坡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