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可謂是極為注重飲食,但想要做個地道的吃貨,光是品嘗美味佳肴可是不夠的。跟隨我們的新加坡飲食習俗和文化指南,深入了解本地根深蒂固的餐飲習慣、餐桌上的慣例,像個地道的新加坡人一樣品嘗美食吧。
1. 「chope」位不輸本地老手

穿梭於新加坡任何一個小販中心時,可能會看到桌子或椅子上放著紙巾包或甚至是雨傘。這是新加坡人用來占位的獨特方式,人們通常會使用一些不貴重的物品來占位。
這種不言而喻的占位 (chope) 習慣已成為新加坡人找桌位的簡單方式,省去了拿著餐盤等桌位的麻煩。
下次到小販中心時,如果看到餐桌上放著一包紙巾或雨傘什麼的,千萬別傻傻地坐下來,因為這代表桌位已有人「chope」了。
2. 用道地語言聊美食

新加坡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本地人所用的俚語也被稱為「新加坡式英語」 (Singlish) ,可謂不同語言和方言的大雜燴。像 Makan 、dabao 和 shiok 都是本地食客經常掛在嘴邊的一些用詞。下面讓我們通過直譯過來的意思來了解一下這些詞語的具體含義。
Makan 源自馬來語,表示吃,經常被用作動詞。比如,一個人會問「you makan already?」,意思是:「你吃了嗎?」
Dabao 「打包」是食物外帶的意思,經常用作答語,比如, 「I』d like to dabao a packet of chicken rice」(我要打包一份雞飯)。
Shiok 用於表達滿足和高興的情緒。這個詞可用於多種場合,但經常會聽到人們在享用一頓美味大餐後用它來表達滿足感。例如,您可能會聽到人們說:「The chicken rice at Katong Shopping Centre is sooo shiok」(加東購物中心的雞飯太贊了)。這個詞還可以用來回答類似這樣的提問:「How』d you find the lor mee (noodle dish served in a thick starchy gravy) at Old Airport Road Hawker Centre?(你覺得舊機場路熟食中心的滷麵(濃湯肉汁面)如何?」 「It was so shiok, will definitely return again!(太好吃了,下一次還會再來。)」
3. 學用尊稱,讓自己人氣直上

第一次來新加坡的遊客可能對本地人稱呼年長者為「uncle」(叔叔)和「aunty」(阿姨)的叫法感到有些疑惑不解。
事實上,我們並不是親屬關係。這是新加坡年輕人對長輩表示禮貌和尊敬的稱謂,這種文化觀念在亞洲大多數地區都很常見。
所以,買東西的時候,如果遇見比自己年長的小販攤主,不妨試試像本地人一樣這麼稱呼(不過如果對方年紀跟自己差不多,就別那麼稱呼哦)。對方很可能會回敬一個友善的笑容,說不定還會給你加菜!
4. 掌握道地飲品術語

新加坡屬於熱帶氣候,炎熱的天氣沒有比喝上一杯冷飲更痛快的事了。勿洛坊食閣 (Bedok Marketplace) 和亞當路熟食中心 (Adam Road Food Centre) 等各小販中心的飲品攤檔也總是排起長長的人龍。
新加坡的生活節奏快,為了提高點餐效率,本地人時常會使用別具特色的本地俚語。使用這些俚語點餐是非常有趣的體驗,也代表了您已融入了本地文化。
參考以下的實用指南(括號內為發音),讓您輕鬆學會如何像本地人一樣點餐:
Teh [發音:tey]:茶
Kopi [發音:ko-pee]:咖啡
C [發音:see]:淡奶, 比如,「kopi C (咖啡 + 淡奶)」或「teh C(茶 + 淡奶)」
Gao [發音:ow, 加上 g 音]:特濃,比如:Kopi gao(濃咖啡)。
Siu dai [發音:see-ew dai]:少糖
Kosong [發音:co-sew-ung] :什麼也不要。點飲品時,意為不加糖或不加奶
Peng [發音:peh-eng]:冰。這個詞可以與以上任何一個飲料搭配使用。例如:「Kopi peng」意思是冰咖啡,「Teh peng」意思是冰奶茶。
熟悉了這些詞語後,就可以輕鬆點更多樣的咖啡種類了。想測測您的熟練程度,試試點一杯 kopi C gao kosong peng(加濃冰咖啡,加淡奶不加糖)。怎麼樣,是不是很容易!
5. 「煮炒」美味,情感交流

作為一個以亞洲人為主的國家,新加坡人將用餐視為一種社交活動,這一觀念貫穿在人們飲食的方方面面。
Zi Char 來自福建話(閩南語),意思是「煮炒」。這個詞指的是華人家常菜式,最好是與一群親友共享餐食。
聚會用餐最受歡迎的必點本地菜包括辣椒螃蟹、咕嚕肉以及新加坡國菜海南雞飯。
這裡有無窮無盡的美食等您來發掘,您可以先去一趟老巴剎 (Lau Pa Sat) 、麥士威熟食中心 (Maxwell Food Centre) 和黃金坊熟食中心 (Golden Mile Food Centre) 的「煮炒」攤熱熱身。
6. 感受新加坡的國民消遣—吃美食排長隊

如果用餐和排隊可以列為一個奧林匹克項目,那熱愛美食的新加坡人鐵定能拿金牌。
在千禧一代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詞意為「害怕錯過」)出現之前,新加坡人早已加入了賽道,不過我們稱之為「being kiasu」(怕輸)。如果看到小販攤前有一排長長的隊伍,說明這攤的美食肯定值得排隊等候。
7. 將托盤放回正確的歸還處

本地小販中心十分受歡迎,人潮也洶湧,因此多數的小販中心都在特定角落設置托盤歸還處。新加坡鼓勵食客為他人著想,在用餐後自行歸還托盤、餐盤和餐具。
清真和非清真食品分不同區域,記得把托盤歸還到正確的歸還處。
8. 了解本地餐飲禮儀

新加坡擁有多元文化歷史背景,多種族和多元文化融匯交織,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包括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和土生華人等。不同種族的飲食文化會有一定的差異,這裡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些常見的餐飲慣例:
筷子的擺放:避免將筷子豎插在飯碗里,這樣看起來會像華人上香祭祖的傳統習俗。
用手吃飯:在馬來和印度菜肴中,會有一些用手吃飯的場合。如果遇到這種場合,在吃飯、傳遞或拿放任何食物時,記住不要用左手(在這兩種文化中,都認為左手是不潔凈的)!
關於小費:餐館歡迎食客在用餐後給小費,但如果不給也不會被認為不禮貌,因為帳單通常已包含了服務費。
與長輩一起就餐:和本地人一起聚餐時,邀請長輩先動筷是一種禮節。
以上信息來源於新加坡旅遊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