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餐飲業者申訴,除了面對能源、租金等開支上漲,薪金上漲也讓他們感到吃不消。(海峽時報檔案照)
作者 許耀泉
蟻粉最近在外用餐的時候,是否發現服務人手明顯少了?
到餐館用餐時,餐館裡座無虛席,卻只有三兩位侍應生來回奔走,除了迎客,還要端菜;已經就座的顧客要舉手示意老半天,才有侍應生氣喘吁吁地跑來,讓顧客都覺得不好意思。
即使在咖啡店,也幾乎不再會有人上來問你要點些什麼咖啡茶水,要飲料的話,請閣下移步到咖啡檔,順手掃碼付款。
餐飲業者向媒體申訴,員工難請,開出比冠病疫情前更高一倍的薪水,卻還是得「將就」著雇用「劣等貨」。
業者還警告:人手短缺的情況,最終還可能會影響新加坡美食天堂的美譽。
業者:「簡直是被綁架」
通脹的影響無遠弗界,餐飲業者自然難以倖免,但受訪的餐飲業者向彭博社訴苦道:除了原料、能源和店租樣樣上漲,薪金成本上漲,讓他們雪上加霜。
業者表示,當局在2021年初收緊餐飲業可聘請的外籍員工比例,又在2022年規定聘用外籍員工的企業支付給所有本地員工的月薪,須至少達到「本地員工薪金門檻」或1400元,都加劇了餐飲業者在聘請員工這方面所碰到的難題。
一些業主申訴,這樣的情況,意味著即使他們開出比過去更高的薪水,請到的還是素質較低的員工。
Barbary Coast酒吧的業主凱勒漢(Michael Callahan)毫不諱言地說: 業者只能「將就著聘用一些劣等貨」,而且這類員工在其他任何時候都是被開除的對象;不遵從指示、上班遲到、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在業內很常見,僱主簡直是「被綁架」。
儘管如此,凱勒漢還是認為,漲價對餐飲業者來說是」非常危險「的舉措,因為這可能疏遠熟客,換來一批人數更少、且不忠誠的顧客。

為了節約成本,一些餐飲業者為顧客提供二維碼,讓他們通過手機掃碼點餐。(海峽時報)
如何減低成本,又不影響菜肴和服務的質量,因此成了餐飲業者的難題。
許多業者致力尋找更便宜的食材,大多數削減了員工,讓顧客像冠病疫情期間一樣,在沒有侍應生的情況下掃碼點餐,甚至付款。
接受彭博社訪問的部分業者已經促請當局放寬條例,允許餐飲業者到柬埔寨和寮國等國家聘請員工,填補一些國人不願意從事的工作,卻覺得希望不大。

國人在疫情期間習慣點外賣,也可能是他們不願意外出用餐的原因之一。(海峽時報)
餐飲業面臨的另一種冠病「後遺症」,就是人們在冠病疫情期間,學會了親自下廚,或習慣點外賣,不再那麼熱衷於外出用餐。
顧客卻步,加上成本居高不下,即使是高端餐館最終也可能因為不堪負荷而縮小規模。
凱勒漢也指出,新加坡缺乏自然風景名勝,難以在這方面跟其他東南亞國家競爭,因此餐飲業是新加坡旅遊業的重要一環。
Harry’s餐館總裁納森(Nasen Thiagarajan)則補充道: 「
新加坡是個旅遊和金融樞紐,因此旅遊業服務水準如果不如預期,以致流失新投資,那我們未來5到10年將會很不好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