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初起學校已開始採取更具針對性的措施,即儘可能讓同確診病例有近距離接觸、同班或同樣課程輔助活動組別的學生放缺席假或接受隔離,而不再以整個年級進行居家學習為既定模式。
受訪傳染病專家表示,學校採取更具針對性的防疫模式,用這種類似應對手足口症的模式來抵禦冠病這個地方性流行病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聯合早報》報道,教育部前天(8月13日)透露,本月初起學校已開始採取更具針對性的措施,即儘可能讓同確診病例有近距離接觸、同班或同樣課程輔助活動組別的學生放缺席假或接受隔離,而不再以整個年級進行居家學習為既定模式。
亞太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學會會長淡馬亞教授受詢時指出,這種針對性的防疫模式如同應對手足口症的措施,即在沒有相關疫苗的情況下,針對性地關閉學校,採取相應的防疫措施,避免兒童因手足口症重病或死亡的情況。他認為以類似的模式應付冠病這個地方性流行病應該會有效。
另外,從10月1日起,未接種冠病疫苗的學校教職員,每周須接受兩次抗原快速檢測。淡馬亞說,讓未接種冠病疫苗的學校職員定期檢測是充足的預防措施。「若也得頻密檢測無症狀的已接種者,這不太可能有助於控制疫情,還可能出現假陽的檢測結果,造成不安與干擾。」
傳染病學專家梁浩南也指出,檢測機制有助於及早發現潛在的病例與感染群。病毒傳染的情況通常只限於同班師生之間,讓與確診病例同班或同樣課外活動組別的學生隔離應足以防止病毒傳播,也能減少對學習的干擾。
「孩童現在還不能注射疫苗,因此讓學生戴好口罩、做好安全距離措施、有健康的生活習慣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