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環保知識結合時興的電競活動,180名來自六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在《慈濟國際杯環境教育電競大賽總決賽》中,隔空較量環保防災知識,我國選手表現不俗,三人成功奪下前十名。
30名本地選手昨早(27日)在慈濟人文青年中心,對戰另外150名來自台灣、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美國和加拿大的選手。經過20分鐘的答題和遊戲後,代表我國的三名選手分別排名第八、第九和第十名,第一至第七名則皆來自台灣。

30名本地選手今早在慈濟人文青年中心比賽。圖:新加坡慈濟
勇奪第九名的李慧詩(42歲,慈善機構行政人員)賽後受訪時表示,她最初其實是因為擔任慈濟青少年班(慈少班)領導,需要學習怎麼玩這個遊戲,以鼓勵青少年們參加比賽,結果自己也參賽並一路走到決賽。
李慧詩自認自己反應不快,備戰這些日子多虧其他參賽者分享如何得分,大家與其說是對手,其實更像是隊友,互相幫忙。
一家三口闖入決賽
值得一提的是,李慧詩的丈夫周睞順(47歲,私召車司機)平日看妻子玩遊戲,覺得答對時系統發出的聲音有趣,因此產生興趣,兩人18歲的女兒周佳璇也同時報名參賽,一家三口都晉級決賽。

(左起)李慧詩、女兒周佳璇和丈夫周睞順一家三口都晉級決賽,李慧詩勇奪第九名。圖:張慧仙
原本就對環境保護有一定認識的他們表示,透過這場比賽,讓他們學習更多環保的知識。
周佳璇說:「這個遊戲有很多不同的主題,如環境和污染,你可以通過遊戲來了解更多關於環境和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它會激勵你繼續做練習,學習更多。」
原本對電競反感 大齡參賽者因比賽改觀
61歲的江石獅是本屆比賽中,年紀最大的新加坡參賽者。他坦言,自己原本對電子遊戲感到反感,認為一旦上癮就會影響睡眠,非常不健康。
但同李慧詩相似,擔任慈濟東區環保組幹事的江石獅為了推廣遊戲而主動接觸,結果發現這款遊戲不僅在設計上確保玩家不會玩太久,而且適合不同年齡層,又相當有意義。

江石獅因比賽對電競改觀。圖:新加坡慈濟
他舉例,自己學習到更多關於水資源及地震相關的知識,相信日後也能更好地與他人分享。
在初賽中取得第一名佳績的魏銘宏也表示,這場比賽讓他對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尤其是循環經濟方面。
他說:「在(接觸)這個遊戲之後,通過練習、看著所有的問題和解釋,我慢慢理解循環經濟的含義。它實際上是關於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某些產品的利用率。這不僅僅是使用和回收,它更多是關於使用一個東西,過後(將其)轉化為另一個產品,然後繼續沿著鏈條用下去。」

魏銘宏。圖:新加坡慈濟
這場比賽由台灣慈濟基金會,以及首創線上遊戲學習平台PaGamO的幫你優股份有限公司(BoniO Inc)聯辦,新加坡場次獲得永續發展與環境部下的新加坡生態基金支持,由慈濟基金會(新加坡)辦理。
現場展覽帶領公眾學習新知識
另外,今早慈濟人文青年中心比賽會場外也設置了宣導展區,找來專人解說比賽中涵蓋的環保主題,例如氣候變遷、災害防救和資源回收等。
其中,共和理工學院藝術科技學院的學生,以及新加坡青年志願團隊也協力,參與策劃部分展覽。

現場展覽帶領公眾學習新知識。圖:張慧仙